找一個比你更能接納你的人陪你
我是一個很懶惰的學生。雖然上了半年多的教練課,但經常是一天捕魚,六天曬網(沒錯,就是大部分的時間都沒有自己去練)。
我是一個很懶惰的學生。雖然上了半年多的教練課,但經常是一天捕魚,六天曬網(沒錯,就是大部分的時間都沒有自己去練)。
「渡邊君,無論如何不要同情自己!」永澤在《挪威的森林》裡這樣說,真的是當頭棒喝。
討好是件很弔詭的事情。如果你渴望被愛,但是在心裡面又擔心自己終究不會被愛,所以常常以別人的需求為中心,扮演他們想要的那個樣子,那麼可能會有三種狀況。
很多勵志的書籍都跟你說,其實你有選擇(好啦我也說過),但更精確來說是,我們所擁有的是「有限的選擇」,更具體的來說就是:你的選擇,就是你擁有的社會資源的組合。
市面上可能充斥著許多自我安撫的書籍,會用一些很溫柔的話,很溫暖的句子,讓你覺得好像某個部分被接住了,但是當你理智上線,開始又去思考「自己有沒有價值」的時候,依然會陷入一種迴圈
昨天放假你有好好休息嗎?還是每一次到星期天就會覺得格外焦慮,想著隔天要上班就覺得很痛苦、或者是直接提前開始偷跑星期一的工作?
當人生在做抉擇的時候,有時候會很徬徨,同時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做了「最好」的決定。人生,也經常在「滿意自己」和「不滿意自己」之中擺盪,如果你經常感到焦慮,是否因為你給了自己很高的標準?總覺得自己不夠好?能不能讓自己「放下」?
記得女人迷網曾在採訪中,邀請海苔熊挑一件東西表徵愛情,他的選擇是一隻毛絨絨的熊。毛絨絨的熊到底有什麼魔力呢?
我們除了比較會引用文獻之外,到底比一般凡人多懂了些什麼?有沒有可能找到一個好的理論來說明什麼是愛情,又有什麼影響愛情最多?畢竟就連提出愛情三因論紅極一時的Sternberg,晚年時也承認,愛情比我們想像中還要複雜,另外寫了一本「愛情是個故事」(Love is a story),重新解構與詮釋愛情。在讀了Brehm (1985)的「親密關係」(intimate relationship)之後,這個問題似乎有比較明朗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