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榮格心理學辭典》成為你入門的工具書
「狀態好的時候追求完美,狀態不好的時候追求完整,這才是人生啊!」講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如果你是自我要求很高的人,光想要放下某一些執著,就很不容易了。那該怎麼辦呢?
「狀態好的時候追求完美,狀態不好的時候追求完整,這才是人生啊!」講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如果你是自我要求很高的人,光想要放下某一些執著,就很不容易了。那該怎麼辦呢?
連2PM李俊昊都在看的書!介紹兩本金英夏的作品,《言》與《讀》。
其實我是很內向的人,但我哥更內向。家裡面有親戚朋友來,我都是在前面擋的那個,我哥哥躲在我後面。小時候我媽媽都跟我說,你要保護哥哥;就連我哥上幼稚園的那一天哭哭啼啼,我都去當他的「安全毛毯」
當焦慮、憂鬱、悲傷來訪的時候,可以做點什麼呢?有一些書會建議你「什麼都不要做」,但是如果你有嘗試過就會發現——當你什麼都不做的時候,腦袋就會無限的運轉,然後就會陷入更痛苦、更鑽牛角尖的漩渦。
這篇文章會針對上面五點下藥,介紹五本台灣在地心理師出版的書,分別從認知、需求、情緒、觀點以及深度心理學的角度切入,每一本書用1000字摘錄我覺得很棒的點,並分享自己的心得。一定有一本適合你!
小六那年,我們一群人一起去參加「國語文演講比賽」。戰況激烈,我向來講話沒什麼邏輯,又喜歡跳來跳去,雖然很僥倖得到了新北市的第一名(那時候還叫台北縣),但在種種評估之下,最後還是沒能代表台北縣去參加比賽。
有時候不是不夠好,不是你做得太少,反而是因為你做得太多,卻忘了顧及自己的感受。
你有沒有聽過一個說法:談合作、談戀愛的時候,要約在好吃的餐廳,因為食物的美味會過渡到你眼前這個人的印象上,所以用完餐之後,你會對這個人印象比較好(相較於只跟他尬聊)。
分享一下最後一句我聯想到的事情。我記得在剛開始唸心理學的時候,很喜歡用平均數、理論來套「我看到的現象」,那時候覺得自己好棒好厲害,什麼都可以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