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長,但不會比你的論文長)
我很少講這段過往,主要是因為想起來有點丟臉,讀個研究所居然花了八年,如果是打抗戰的話日本都撤退了,沒什麼好說嘴的,但想想我都已經變成中年老熊了,或許我的經驗可以幫到一些跟我一樣想要一邊工作一邊完成論文的人,或是哪天偷懶病又發作的我自己,沒有拖延困擾的夥伴可以直接左轉離開。
要工作、接案、以支付自己的日常開銷,上節目、錄音、寫作,還要寫論文,有時候真的是累到眼睛都睜不開,但比起身體的累,更痛苦的是內心的掙扎。如果你想要體驗內心的黑暗,那麼論文大概是最好的嚮導。
首先我想要說我8年來的一個體會:
那些以為自己可以不用犧牲完成所有事情的人,最後其實是犧牲了所有。
比方說如果你做一件事情可以做到80分,但如果你做三件事情,可能每件事情都只能做到30分,那麼,實際上你是三件事情都犧牲了。
我可能能力還可以,可以每件事情都至少做到60分或70分,那就沒有犧牲嗎?並沒有,我犧牲了身體,所以有很多的症狀,不論是身體或者是心理;我覺得能量是守恆的,如果你想擁有很多,那麼你就得付出更多,全部都要的話,你會給燃燒光自己的身體。
汁液型男。
了解上面這一點,到真正做出選擇,我大概花了三、四年的時間,所以我很多的文章都在抱怨我身體不好啦,然後有什麼頓悟啦,要好好愛惜自己的身體啦,但可能一陣子又故態復萌啊⋯⋯(如果你偶爾有在看我寫的東西大概就會有發現到這件事情)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三個階段
不過後來真的可以完成,我覺得可以分成幾個階段
-
計劃階段
沒錯,計劃比不上變化,但如果沒有計劃的話,很快就會變成家事達人、盆栽綠手指、電器維修工⋯⋯除了論文以外的技能全部都會被點滿。計劃指的是,你計劃要留多少的時間來完成,然後從那天開始閉關,大量減少一切不必要的社交,這是我考研究所的時候某個前輩傳授我的妙方。你可能會擔心閉關以後你的朋友都不見了,放心,會不見的都不是你的朋友,是你朋友的都不會不見。
儘管如此還會有一個問題,就是拖延症患者通常「時間感」都有洞。比方說你心裡面預留多少時間來寫論文/讀書考試。我後來發現,自己都會低估那個時間。例如,我猜測我可能一個月可以把論文的最後結尾直接趕完,但在寫的時候發現不太可能,其實你只要寫一些些,就會發現它比你預期的時間要花的更長。
-
調整階段
根據先前做這件事情的時間,把你預估的時間的拉長。我後來發現,我可能要將近兩個月才可以完成,所以就把論文的時間再延期了,因為這樣,沒有辦法如期的口試和畢業,所以多拖了大概半年左右的時間。
-
社會支持
不要高估自己的意志力,人是懶惰的動物。你需要其他的人的提醒,因為你永遠會忘記,所以身邊的人要一直提醒你,然後不斷地提醒,不斷沒有放棄你,這樣子才有辦法維持。在這裡要非常感謝我溫柔又堅持的指導教授。至於和指導教授關係不好的話,那麼請繼續往下看,你需要別的社會支持。
我是很容易和自己妥協、或者是很容易犧牲掉自己來成全完成更多事情的人,所以你身邊一定要有拖你去休息、或者是拖你放棄某些事情的朋友。
無奈我身邊的朋友,除了心理師慢慢來之外都是拼命三郎,我們互相約好了誰如果先過勞死了去彼此的墳上上香,所以我只好尋求專業。然後我有空會去台南找慢慢來,吃茶聊天吹田間的風,然後抱怨台南人走路怎麼那麼慢。
我那時候,最慘的狀況下找了至少三個治療師、兩個教練(逃避依戀如我,要相信別人是蠻不容易的事,工作關係對我來說容易一些),但也因為這樣花了非常多錢,如果你沒有那麼多錢也沒關係,我覺得如果有一些社會支持,例如朋友或伴侶之類的,應該可以減少這些開銷。
改變觀點就可以改變壓力
雖然看起來好像很理性可以按照這個流程進行,但實際上進行起來非常非常的困難,真的連打開筆電都想放棄,分分秒秒都想要回到原先的生活,因為舒適圈真的比較簡單,維持當下的生活狀態也比較簡單,要改變真的很困難。
所以最後我大概就是把握一個原則:
前進三步後退兩步,
只要整體來說有在前進就好了,
沒有辦法完全犧牲工作也沒關係,減少工作的時間就可以了,然後慢慢、慢慢一點一點的調整。
最後,我覺得期限的設定非常重要,如果一直寬限自己可以延後考試、明年再考等等,大概永遠也不會完成。
然後你會發現「什麼是自己生命當中最重要的事」。不一定是考試,而是有可能在這整個抉擇的過程當中,看見你真正最怕、最需要的是什麼。
我發現在整個過程當中我最害怕的不是論文寫不完、不是考試考不過、而是被別人瞧不起——就像我青少年時期被霸凌一樣。然後我最需要的或許不是執照,而是被愛。
但當我發現這件事,壓力就突然小了一半,因為就算是考不過、寫不完,現在的我也跟以前不一樣了,我不會再被瞧不起了。
看起來是寫論文,
實際上是一種自我搏鬥的過程。
既然是和自己打,那怎麼樣打都會贏,最糟也就是退到原先的生活而已。
每次這樣想,就會輕鬆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