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母親
唯一有一次有記憶是好像是我嫉妒我弟生出來之後得到媽媽比較多關愛,賭氣說:「我不想當我家小孩了」
唯一有一次有記憶是好像是我嫉妒我弟生出來之後得到媽媽比較多關愛,賭氣說:「我不想當我家小孩了」
「只要你還需要我,我永遠都在。」根據青少年的發展理論,孩子在青少年時期,會經歷需要和家人在心靈上的分離、然後要發展出自主性、負責任和做決定的能力。在這個過程裡面,家長的位子就變得很尷尬,到底是要順從孩子要求好呢?還是要掌握拿捏一定的規則好呢?今天我們就特別邀請到知名作家神老師,跟我們分享她陪伴孩子一路長大的甘苦談!
「你知道你媽媽喜歡吃什麼嗎?」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一句話:「你好,我就好。」前陣子海苔熊在社群上面分享這段話給大家,其實是電影《家家》裡面女主角回憶和媽媽互動的片段當中,媽媽跟自己講的話。
幼兒園才藝表演活動前,他跟爸爸約好,一起吹陶笛,兩個人五音不全、在簡陋的頂樓加蓋租套房外,練了好多個星期,可是在真正要上台表演的那天,爸爸並沒有來。
大家居家防疫這段時間,過得好嗎?身為父母要兼顧工作和孩子,還好嗎?有些媽媽會焦慮時間的安排,有些媽媽自責無法即時回應孩子的需要、有些擔心孩子的童年留白⋯⋯身為媽媽總是有擔心不完的事情,這些是否讓你心累呢?
今天去接受未來親子的採訪,整理一些採訪的大綱和內容,也找了一些相關的論文,筆記如下:樂觀的定義是什麼呢?樂觀的人又有什麼特質?
每個焦慮的大人,都曾經是一個孤單的小孩;而每一個孤單的小孩,背後也往往有一個無助的大人。
這篇文章要講我自己的故事。 我覺得我這個榮格治療師根本值得$20,000的價錢。我跟他見面的次數到目前為止是三次,大概每兩到三周每一次,目前只有擺過一次沙盤。可… Read More »一個沙盤,改變與家人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