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所有文章 » 社會心理學 » 樂觀心理學(閱讀筆記,未來親子訪稿)

樂觀心理學(閱讀筆記,未來親子訪稿)

今天去接受未來親子的採訪,整理一些採訪的大綱和內容,也找了一些相關的論文,筆記如下:

的定義是什麼呢?樂觀的人又有什麼特質?

「Peterson(2000)將樂觀分為大樂 觀(big optimism)及小樂觀(small optimism)兩大類,其中大樂觀(big optimism)包括 Scheier 和 Carver 於 1985 年所提出的樂觀傾向 (dispositional optimism)以及 Snyder 等人於 1996 年所提出的希望理論; 小樂觀(small optimism)則為 Seligman 於 1984 年所提出的樂觀解釋風格 (optimistic explanatory style)」1

(以上圖片翻攝自[1])

一般來說,樂觀這個概念其實是一個複雜的心理學概念,早期的研究分成樂觀的解釋風格以及樂觀特質。近期可以分成樂觀信念、樂觀傾向(特質)、以及樂觀影響力2

簡單地說就是包含預期、結果、比較、以及情緒,最後會透過迴圈,不斷地調整比較的標準

早期的研究則是發現,在事情發生結果不好的時候,當事人如果用向內歸因、並且覺得自己一個地方不好其他地方也會不好、然後覺得這樣的裝潢是永久的,那麼就比較容易變得悲觀;相反地,樂觀的人面對不好的結果會覺得是暫時的、自其他人造成的、或者只有在這個面向表現不好、但其他仍然有自己表現好的部分。

具有樂觀特質的孩子,通常會有什麼優點?

整合過去的研究,大概有以下的優點3

  1. 「還沒成功」的相信(not yet)
  2. 挫折容忍力比較高
  3. 心理症狀比較少(也比較不容易自殺
  4. 樂觀的解釋風格可以減少逆境所帶來的傷害
  5. 能夠延宕滿足
  6. 研究顯示「樂觀的解釋風格」實驗訓練可以減少憂鬱和焦慮的情緒症狀(研究參與者包含8-15歲的兒童以及青少年,至少2000個人),並且,在這些訓練過後的兩、三年,破壞性的行為也明顯減少
  7. 樂觀特質的人會把焦點放在追求目標,解決問題以及提出因應策略,尋求社會支持和協助;悲觀的人傾向逃避問題、關注在負面的情緒,拒絕嘗試。
  8. 樂觀的人並不一定比較有創造力,心理疾病或者是精神有狀況的人很有可能也很有創造力。

可以透過怎樣的方式,培養孩子的樂觀特性?

  1. 由於父母的樂觀也會影響到孩子,所以父母先學會樂觀是最快的方法4

(下圖翻攝自[4])

  1. 讓孩子有足夠的

「我們測試了客觀測量的睡眠量和質量與孩子的積極特徵之間的關係。 通過活動記錄儀對291名八歲兒童(SD = 0.3歲)中連續七晚(範圍為3到14個)的平均夜間睡眠時間,睡眠潛伏期和睡眠效率進行了測量。 父母和/或老師對孩子的樂觀,自尊和社交能力進行了評估。 睡眠時間顯示出與樂觀情緒呈非線性,反向J形關係(P = 0.02),因此與睡眠時間相對較少的孩子相比,處於睡眠時間中間的孩子的樂觀情緒得分更高。 較短的睡眠潛伏期與較高的樂觀度有關(P = 0.01)。 在調整孩子的年齡,性別,體重指數和父母的教育水平後,這種聯繫仍然存在; 當父母自己的樂觀情緒得到控制時,睡眠對樂觀情緒的影響沒有改變。 總之,充足的睡眠量和良好的睡眠質量與兒童的積極特徵有關,進一步強調了它們在促進兒童福祉方面的重要性。」5(下圖翻攝自[5])

  1. 正向心理學的相關訓練(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註腳

  1. http://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90879/2/n069301011702.pdf
  2. 李澄賢:大學生的情緒調節、調節焦點、樂觀與創造力之關係–附錄一:樂觀量表的建立
  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ptimism, creativity and psychopathological symptoms in university students
  4. Preschool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developmental delay: behaviour problems, parents’ optimism and well-being
  5. Sleep quantity, quality and optimism in children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