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自我厭惡 走出慣性自責的生活練習
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都會習慣責備自己,負面的聲音幾乎都不需要花任何腦容量,就會直接跑出來,重點是,想要停還停不下來。
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都會習慣責備自己,負面的聲音幾乎都不需要花任何腦容量,就會直接跑出來,重點是,想要停還停不下來。
自我要求很高,並不是一種錯。對於許多創作者來說,真正的孤單並不是蒙起頭來創作本身,而是內心堅持的地方,往往並不是別人可以理解的。
你有沒有過那種「什麼都不想做」的時候?(還是你現在就什麼都不想做)當你遭逢這種心情的時候,你會怎麼辦呢?
這篇文章會針對上面五點下藥,介紹五本台灣在地心理師出版的書,分別從認知、需求、情緒、觀點以及深度心理學的角度切入,每一本書用1000字摘錄我覺得很棒的點,並分享自己的心得。一定有一本適合你!
討好是件很弔詭的事情。如果你渴望被愛,但是在心裡面又擔心自己終究不會被愛,所以常常以別人的需求為中心,扮演他們想要的那個樣子,那麼可能會有三種狀況。
市面上可能充斥著許多自我安撫的書籍,會用一些很溫柔的話,很溫暖的句子,讓你覺得好像某個部分被接住了,但是當你理智上線,開始又去思考「自己有沒有價值」的時候,依然會陷入一種迴圈
「他想要,我不想,怎麼辦?」以下開車注意。這篇文章有點長,但如果你也遇過這個問題,那麼或許看完之後會給你一點小小的答案
年邁的不列顛國王李爾王,在退位之時找來三個女兒,要依照女兒愛自己的程度來恩賜土地。三女兒討厭姐姐們的奉承,但她樸實的一席話卻引來父親的不滿,李爾王憤而將原本屬於三女兒的三分之一土地再分給姐姐們,並將三女兒與其新婚丈夫及努力勸阻的忠臣肯特驅逐
有時候我們對自己太嚴格了。因為害怕不努力就不會被愛了,所以用盡全力變成某一種形狀,可是越努力越焦慮,越拼命越受傷。
很害怕犯錯,所以有些時候就會乾脆放棄不做,但同時又會苛責自己,為什麼一事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