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所有文章 » 心理圖書館 » 誠摯推薦:5本改變你生命的心理師書單

誠摯推薦:5本改變你生命的心理師書單

你是這樣的人嗎?

  • 總想改變自己,卻不知要從哪裡開始
  • 別人都跟你說要往好的看,但自己總是沒辦法,就是很
  • 總是跟自己說負面的話,越想覺得自己越糟糕
  • 在人際關係和溝通上卡卡的,總是不知道要怎麼說出自己想要的
  • 總是覺得某人很機車好很討厭,但卻又要跟他一起共事

這篇文章會針對上面五點下藥,介紹五本台灣在地心理師出版的書,分別從認知、需求、、觀點以及深度的角度切入,每一本書用1000字摘錄我覺得很棒的點,並分享自己的心得。一定有一本適合你!

(文長慎入)

  1. 《轉動內心的聚光燈》 心理師想跟你說

想像你的意識就像是一把手電筒,當你把手電筒照到負面的部分,你就會越關注在這個部分;但別忘了,有影子的地方就有光亮,你可以試著把手電筒拿去照在正面的部分(這不是要你否認負面的存在),然後試著照久一點,看看心情有什麼不同。

講起來簡單,但有時候這手電筒就是轉不動,你就是會一直卡在那些負面的想法,怎麼會這樣?或許,在你的腦袋裡面存在著那種「務必」、「應該」與「絕對不可以」等等的聲音。

「Ellis把這種思考模式稱為『精神自慰』,強迫自己或孩子按特定的方式做事,但不去想這樣做是不是有意義,只是為了讓自己安心而已。」(p.225)益賢說。

這就是為什麼你只能夠看見事情的一種可能性,或者是就算想到的其他可能性也會否認那些可能性的存在。

益賢也是我身邊一個著作等身的朋友,如果你不知道從他的那一本書開始看,這一本就非常值得入手和保存。裡面有非常多生動的例子、圖片、還有引導,協助你在一些思考的盲點上,慢慢調整轉彎。

人是「選擇性注意」的動物,當你看見什麼,你的世界就會是什麼。想要重新導向你的注意力,這本書就是一個必備的舒壓工具!

  1. 《說不出口的,更需要被聽懂》 諮商心理師

「美國總統艾森豪,送一隻白老虎給華盛頓動物園,因為原本老虎被關在一個九平方公尺的正方形大鐵籠,除了吃飯跟休息之外,整天都繞著鐵籠走來走去。園方覺得這樣限制了老虎的行動,所以籌措經費另外尋覓更寬敞的場地,沒想到搬家當天,老虎走出鐵籠,卻只是在旁邊一個角落趴下來,什麼事也沒做。隔了幾天,老虎依然只沿著某個特定的軌跡行走,而軌跡的形狀和原本的鐵籠大小相符合,一直到牠死亡的那一刻。」p.45-46

老虎的鐵籠,就是你的。其實舒適圈這三個字不精準,很多人過著「熟悉」的生活,但是這個生活並不「舒適」。展誥在這本書的一開始提出了這個「框架」的影響,後面陸續又談到了標籤(包含對孩子、自己貼標籤),理解、和行為改變等等。其中我最印象深刻的是第七章的ATM分析法,從孩子的身上,「提取」到他們真正的想要和目標。舉例來說:

  • Action行為:孩子半夜爬起來偷偷滑手機
  • Target 目標:為了和同學一起打團戰
  • Motivation:害怕自己被同學排擠

當你只禁止孩子的「滑手機」行為,那你大概會常常感到挫敗,因為你沒有解決最下面那個「害怕被排擠」的動機問題。同樣的狀況,也可以應用在自己身上,例如一昧的「節食」只是禁止行為,但在這個行為的背後,可能藏著你想要被愛的動機。

認識展誥多年,一直很羨慕他那種享受生活,享受工作的生活態度。他的社群上經常貼出四處吃美食、旅遊、演講的照片,我經常都覺得佩服,可以把工作過得像渡假,享受每一個片刻,真好,真好真好。

我覺得,這本書不只是聽見孩子的聲音,也是聽見自己的聲音,如果你現在有6到16歲的小孩讓你很頭痛,不知道該怎麼跟他互動,那麼這本就絕對必買收藏。

  1. 諮商心理師

讀完前面談到的聚光燈,如果你覺得還是很難調整,那麼可以試試看這一本。記得我一開始文章寫到的好多個「總是」嗎?其實這是錯的,志恆老師認為,行為不會一成不變,就像你的人生曾經也胖胖瘦瘦一樣。一開始的那幾個項目,是我刻意讓你「看到」自己不好的地方,但當你刻意去聚焦自己「也做得不錯」的地方,並且想想當初怎麼做到的,你的心情和表現也會有所不同。

那麼,要聚焦在哪裡呢?這本書當中提到了幾個你可以聚焦的地方:

  • 二大脈絡:結果/過程
  • 五種層次:行為表現/個人強項/期待或意圖/信念價值觀/身分認定
  • 三項佐證:向外比較/自我比較/標準比較

以聚焦「期待或意圖」為例,倘若你上個月的業績不佳,而且現在覺得很罪惡,代表你很在意注重你的表現,想要突破和超越自我。這樣想雖然不一定會真的感覺比較好,但至少比起「只看見自己的失敗」好一點。

本書是我推薦的書裡面CP值最高的一本,不是因為其他的不好,因為這本最後,而且還有附贈線上直播課程(直接示範語氣),如果你想給自己一點力量,或給孩子一點力量,那麼這本書將是你最好的「行動電源」!

  1. 《你說的是愛還是傷害》

這本書的第一章指出,如果你過去曾經受到言語暴力傷害,可能會出現下面三種狀況:

  • 和自己情緒斷連、經常不知道自己怎麼了
  • 經常自責,把別人的情緒攬在自己身上
  • 明明不舒服,但卻不敢開口

我的理解是,這三項分別對應:解離感覺、過度感覺以及不把感覺當一回事。

你可能看過很多書,裡面都教你要理解彼此,好好溝通,但許多書都忽略了「權力位階」——你當然想跟你爸好好說話,但看到他,你就覺得很懼怕;如果可以,你也希望跟老闆說出你的需求,但就連站在他身邊,你都會發抖;如果可以拒絕朋友的勒索就好了,但每次你還沒開口,他就咄咄逼人⋯⋯

恐懼經常成為阻擋我們好好表達的那座牆,但你還沒準備好跟對方表達之前,可以先試著「自己說說看」,因為「說出話來」這件事情本身就很重要。例如,亭亘在這本書當中的一個故事讓我印象深刻:

「我和我先生居住的空間裡面,有一個比我們更早入住的房客,是一隻蜘蛛。先生從小害怕蜘蛛,看到蜘蛛就大叫起來,我們用各種方式想要把牠引到畚箕裡面,再帶到自然空間,但都宣告失敗,後來我們漸漸嘗試開始跟蜘蛛溝通:『蜘蛛啊,我需要上個廁所,你可以在半小時內先離開這裡,讓我安心的上個廁所嗎?』『我們沒有要傷害你,你可以不用爆衝,那樣很耗體力。』」p.178-179

蜘蛛有聽到嗎,我不知道,但這樣的表達方式讓先生的語言和情緒做了一個連結,做了一段時間之後,她先生也感覺不那麼害怕了,慢慢覺得蜘蛛其實也是家裡面的一個住民。

第一次接觸到亭亘的文字,是在我們學校博士班資格考的考古題上,考題中要我們分析一篇網路文章《天龍的凝視:時薪115的生存體驗》,裡面描述一位心理師到時薪$115的早餐店打工,途中經歷的各種辛苦和手拙(相當有趣,大家可以搜尋看看)。在我的心裡,她一個非典型的心理師,也因為這個非典型,讓他有屬於她自己的慧眼獨具。

「語言必然包含連結,不論是連結自己,或連結他人」亭亘說。是當你不敢跟別人說的時候,先試著開口跟自己說,或許說出口,有些事情就會開始變得有點不同。

  1. 《傳說裡的心理學》 愛智者書窩

你說的這些我都知道,但我就是不想改變。嗯,我懂,這種感覺我常常也有。所以這裡我想要請你進行一個思想練習:

五本改變你生命的心理師書單五本改變你生命的心理師書單想像一下你前面有一塊黏土,被揉成球形,,像一顆棒球一樣。如果要把它弄成像骰子一樣的方體,你會怎麼做?

好了嗎,我要講答案囉。

不管你用什麼方式,都必然涉及給這塊黏土施加——這也意味著,所有的成長都是痛苦的,不存在沒有喪失的改變。如果你覺得從以前到現在,你沒有改變太多,那麼或許是你還沒有辦法放下「嘴巴上的這塊肉」。(至於那塊肉是什麼,或許只有你自己才知道)

書裡面的第一個故事是《馬皮蠶女》。一個女孩她爸遠行,很久都沒回來,女孩心急如焚跟她家的馬兒許願,說如果爸爸回來的話,就嫁給牠。結果馬兒衝出去,把爸爸帶回來了,爸爸知道這一切之後,把馬殺掉,然後把馬的皮剝下來、曬在庭院當中。後來,女孩在庭院玩耍的時候,還一邊罵這馬皮根本癩蛤蟆想吃天鵝肉,沒想到,一陣風吹起,馬皮把女孩捲起來像壽司一樣飛到空中,最後不知所蹤。一段時間之後,村裡的婦女在桑樹上發現了很多的蠶寶寶,還結成很多蠶絲,價值不菲。(縮寫自本書p.9~10)

這看起來是鬼故事的傳說,其實某種程度上面在講的是「心靈的變化」。鐘穎在後面的分析談到,故事裡面的「桑」其實是一種「喪失」,意味著故事裡的主角果沒有經歷某一種或死亡,就無法蛻變成更有價值的東西(蠶絲),就像我一開始舉的那個例子,黏土要變形,一定要給予壓力。

這本書是《故事裡的心理學》的續集,總共分成三冊,鐘穎是台灣研究童話、神話心理學數一數二的中年大叔,為人瀟灑風趣,像一個有智慧的老頑童,推薦給不喜歡聽說教、喜歡聽故事,從故事來了解自己的你。

也分享你喜歡的書吧!

之所以會寫這系列的回顧,是因為我發現台灣的心理治療圈,有許多值得推薦的作者(還有很多其他心理師的好書,族煩不及備載,大家可以看我過往的貼文)。在我們閱讀翻譯書的同時,也可以讀一讀本土的作者的創作,你會發現他們舉的例子,可能更接地氣,更貼近你我的生活。

在台灣作者所寫的書籍裡,你有什麼推薦的書單呢?歡迎在下方留言推薦,讓我們在這個疫情蔓延的時候,大家可以和自己的心靈,一起相擁。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