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首頁 » 親密感

親密感

走出焦慮依戀,變成更勇敢的人

「我真的很不喜歡這樣,但是又無法停止……我知道他工作在忙,但是就是無法可克制地想打給他。他那天跟我說,我太黏了,這樣下去他會受不了,我跟他說我知道、我會改,但是每次一個人的時候還是會覺得很害怕、很孤單,最後還是不爭氣地拿起電話傳LINE。

友情限界

記憶裡的貓空幾乎不曾放晴。陰雨綿綿略帶著繾綣的灰色迷濛,一直是我對指南山麓的冬日印象。 「我的鞋底都是水耶。你看你那把傘,果然是一把自私的的雨傘。」我腳下那雙號稱全部都是星星的鞋子,看樣子已經變成全部都是黏膩的水和雨漬

重新擁抱安全感:近年成人依戀的研究趨勢

我們除了比較會引用文獻之外,到底比一般凡人多懂了些什麼?有沒有可能找到一個好的理論來說明什麼是愛情,又有什麼影響愛情最多?畢竟就連提出愛情三因論紅極一時的Sternberg,晚年時也承認,愛情比我們想像中還要複雜,另外寫了一本「愛情是個故事」(Love is a story),重新解構與詮釋愛情。在讀了Brehm (1985)的「親密關係」(intimate relationship)之後,這個問題似乎有比較明朗的答案。

親密關係與依戀一(Lee&Sternberg)

不同的研究者定義愛情時亦強調不同的愛情特徵,Heider(1958)認為愛是強烈的喜歡,意謂著「喜歡」與「愛情」之間只有量而無質的差別(李美枝,1996)。但Rubin 並不認為愛和喜歡只是程度上的不同,而認為那是關係本質上的差異,他指出愛包括了三個重要成分:關懷(Caring)、依戀(Attachment)和信任(Tru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