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尖峰時間搭公車都會有一種窘境,就是博愛座到底要不要坐。
坐了,旁人會投以激烈的眼光,好像你踩死他的小強一樣。
不坐,又對不起自己的大腿,或肝他熬夜沒睡。
心裡兩人在掙扎的同時,一位年輕人上來搶了坐位,我開始懊悔。
接著一位老人上車,他如同堅守崗位的士兵,彬彬有禮地讓起坐位,老人報以午後陽光般燦爛笑微微…更深一層的懊悔。
自我決定論(self determination theory,SDT)
SDT是一個當紅的社心理論,主持者Deci &Ryan的Lab中都沒有研究生了,所有的研究者都是老師,可見其規模多大。
一言以蔽之,SDT最主要在說,一個人有選擇的話他就會活得很好,如果他去自由地選擇做一件他愛做的事情的話他會活得越來越好(林以正,2009)。這不是很容易嗎?不用說我也知道。
只是,很多時候,尤其在華人社會,我們是沒有選擇的。
從小被灌輸著念書至上,所以坐在螢幕前的你才能念這所學校。
更多時候,受限於social norm,我們所做的選擇常是我們自己也不是很想要的。
什麼是SDT的內涵呢?
SDT認為人都有三種基本需求
- Competent:有能力的,受肯定的
- autonomous:自主的決定和選擇
- Related to others:和他人產生bound
你考上台大,爸媽覺得於有榮焉,肯定你的實力。
但是這真的是你想要的嗎?你快樂嗎?
若你很喜歡現在你所做的事情,就算不給獎賞懲罰你也會去作,那麼你的行為趨力就是一種內在動機。
若你並不討厭你現在所做的事情,是因為給獎賞懲罰或社會價值觀的壓力你才會去作,那麼你的行為趨力就是一種外在動機。
內在動機的趨力較為持久,外在動機也可以逐漸內化。
久了,你便搞不清現在的你是因為你已經建立了一個自我價值,難以去違背,
還是因為純粹喜歡這件事情而繼續如此行為。
回到博愛座,那三個被label的字,足以讓座位佈滿刺
你想起身讓位,但卻開始懷疑起,自己是基於同理心(內在動機),
還是受不住social norm的壓力(外在動機)?
所以一個簡單的行為,在華人世界裡可以被想的如此複雜。
如果你不坐在博愛座,仍起身讓位,那麼那樣舒坦的感覺如通在日式長廊吹著風喝長島冰茶一樣爽快。那是因為你作了內歸因,你知道自己有內在動機,所以你會持續你的善行,直到你面臨博愛座dilemma的那一天。
性格助教/社心助教 (Kuo,A.&Cheng,H.,2009 psychological Obaygoung)
還有許多博愛座理論,溫馨小故事,請辜狗”博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