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r. Nolan Williams 1他的離開的確是很令人哀傷,也很令人心酸,甚至有人在網路上面嘲諷:研究了一輩子的東西,自以為打贏了,沒想到到最後還是輸了⋯⋯不過,我倒是有另外一個看法,或許他的離開恰好說明了3件事情:
- 某一個人之所以成為某一個領域的專家,並不是因為他那個領域非常厲害,而是恰好正是因為那個領域就是他的陰影。他知道他很不厲害、遠遠還有很多要學,所以才會努力鑽研。這也呼應了人們稱他為「受傷的療癒者」。
- 知識與經驗是分開的。電流刺激、藥物,都是目前可能的介入方式,對某些人也真的有幫忙;諾蘭·R·威廉斯(Nolan R. Williams)的SAINT再次說明了,憂鬱症患者並不是抗壓性不足,而是真的腦部有病變,真的需要治療——不管你是一般人、專業人員、助人工作者、齊天大聖或吉伊卡娃,都有可能罹患——並不會因為你知道比較多,你就比較有能力倖免。
- 我們還沒打贏這場仗。長期神經迴路的改變,還有認知思考的建構,需要時間、社會支持等等,不能夠單單靠腦神經的刺激本身,人畢竟是社會的動物,受影響的因素很多,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我倒是覺得這件事情對我來說並不悲觀,或許這也是為什麼診所要一方面有rTMS,另外一方面也有心理師,相輔相成。又或者,憂鬱症可能不是用來打贏的,而是用來理解的。就像尼采的那句話:
「當你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凝視著你。」
當你跟怪物戰鬥的時候,要避免自己也成為怪物;時時刻刻自我提醒,不要被自己所對抗的邪惡給吞噬。我覺得這是很困難的,深入研究而不執著,我也還在練習當中。
可能就像 愛智者書窩 說的那樣:「理解黑暗,心存光明。」給自己一點彈性,生命才有地方呼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