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所有文章 » 心理電影院 » 《童話故事下集》熱播,有人敲碗問上集呢?

《童話故事下集》熱播,有人敲碗問上集呢?

我一開始以為前面的「上集」,可能是王子跟公主相遇,後面撒花逆光浪漫的照片,準備過著幸福快樂日子的想像,但後來想想不對,因為這一段其實被安排在下集的一開始,只是戒指被換成了硬碟。

那麼上集是什麼呢?

我有另外一個腦洞想法是:上集是你和之間的關係。我們通常都會用自己渴望/習慣被愛的方式來愛的人,而它們往往來自於第一個我們有親密接觸的人——就是你童年時期的主要照顧者。所以,戀愛有些時候其實就是一種「原生家庭複製」,常見的模式有下面幾種:

#四種原生家庭複製

 

(以下包含劇透,請小心斟酌閱讀)

Photo credit :Netflix《下集》劇照
  1. 用你被愛的方式來愛伴侶

曾學友從小被媽媽無微不至的照顧,或許多多少少也「傳承」到媽媽的細心體貼,這或許就是為什麼在林宜玲冒雨前進的時候,他會下樓給她一把傘。然而,體貼跟往往是一線之隔,當他給愛的方式不是你要的時候,溫馨接送就會變成過度掌控。

  1. 用你回應照顧者的方式來回伴侶

那學友為什麼沒有長成這個路線?因為在他的原生家庭中,缺乏一個「對抗女性」的楷模,這裡的對抗是指「說出不同意見、表達想法」,所以他夾在媽媽和老婆中間,怕媽媽生氣的背後或許是不覺得自己有能力可以反抗媽媽——這樣的互動模式也延伸到他的感情當中,他也怕宜玲生氣,但恐懼擋在他前面的時候,他反而沒有辦法聽進去她要的。

  1. 選擇和主要照顧者相似的伴侶

我發現男選擇對象的時候,常常會想要找一個「弱化版」的媽媽:、自主、能夠一肩扛起一切,但是又能夠尊重他的想法。學友在宜玲身上得到了媽媽的熟悉感,她又不會像媽媽一樣讓他窒息,看似一舉兩得,但童話的本質就是要「離開城堡」,最終他還是得面對自己的長大。

  1. 用伴侶來填補原生家庭的缺角

轉個180度來看宜玲,什麼樣的環境會讓一個孩子變成「一肩扛起」的厭世剪接師呢?其中一種可能是,在過往的經驗中,她好像只能夠靠自己,他所渴望的那種被理解、被愛、被關懷是不可能的,所以當她發現有一個人在她最無助的時候能夠給予他最需要的愛,就ㄧ秒暈船。可能無意識裡,她是羨慕學友和媽媽可以這麼親密的。他的童年有她沒有的東西(只不過有點太多了)。

只不過,知道複製有些時候並不能夠改變任何事。如果下集已經發生,要修復和原生家庭的關係又困難重重,那怎麼辦呢?

如果說童話故事的第一集是你和原生家庭的關係,第二集是結婚以後發生的事,那第三集其實是:你和自己的關係。

孤單寂寞時,你願不願意和自己好好在一起?
當全世界都丟掉你的時候,你會把自己撿回來嗎?
把自己重養回來,屬於你的愛就會回來。
在愛對方或經營關係之前,先把自己放第一位。

他不搬出去,你就搬出去。
他不給你的,你可以自己給自己。
甚至,你可以離開不斷的關係。

除了你,沒有人可以取代你當故事的主人。

——

以前我就會寫到上面結束,但後來我發現其實這樣的敘事是一個敘事,搞到最後受苦的人還是要回過頭來調整自己。但是,相較於原生家庭、和自己的關係,這段關係「本身」也有調整的空間,例如,學友那個令人生氣的「講不聽」或「心不在焉」,雙方倘若能夠創造一種新的溝通方式,也會締造新的經驗。所以,不一定要回到過去或回到自己,專注關係也是一個做法。

好奇如果伴侶都亂冰東西,大家都怎麼辦?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