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所有文章 » 心理圖書館 » 看見自己不同「部分」的好,就是生命的解藥:讀留佩萱《擁抱你的內在家庭》

看見自己不同「部分」的好,就是生命的解藥:讀留佩萱《擁抱你的內在家庭》

你知道你心中住著不同部分的你嗎?看完(內在家庭系統 Level 1 受訓治療師)的《擁抱你的內在家庭》之後,突然有一股衝動想要把內心當中不同的自己(parts)畫下來。佩萱說她有一個「會照顧人」的自己,我似乎也有,我還有一個總是逼迫自己要做很多事情、很多工作的自己。不過,當我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第一個跳到我眼前的,卻是一個「研究生」(下圖)。

畫出你心中不同部分的自己

繪圖:海苔熊

我想起之前在研究所唸書的時候的感覺,還有那個時候的日子,每一天雖然很忙碌有看不完的paper,但至少大部分的時候都可以當個好好的學生。底下放了一個白色的包包,裡面裝了很多不同的paper,腳後面還有一個海報桶,裡面有很多參加會議要列印出來報告的海報。後面的書桌上,有四處參加各種活動,和同學們一起拍照的照片,厚厚的電腦,還有滿坑滿谷的文獻放在資料夾裡面,我很喜歡這樣的生活,可是卻離現在很遙遠了。那時候的我花很多時間讀研究、很多時間看自己想看的東西,經常覺得有趣好玩,雖然還是要花時間去家教賺錢,但勉強可以生活。

原來在讀這本書的時候,讓我知道了很多我未曾仔細思考的東西,難怪研究生才會跑出來。我用書裡面的方法和那個內在的自己對話,我詢問這個「研究生」:「你去哪裡了,好久沒看到你了?」研究生告訴我,他已經很久都沒有出來,是因為我太常忙碌於工作,已經失去對於知識追求的熱情了。可是其實他還在那裡,揮揮手,要我多看看他。

我聽到這個部分的時候其實很感動,很想哭,可是就在這個時候,內心的另外一個角色又鮮明的冒出來,是一個像在醫院當中的畫面(下圖)。

繪圖:海苔熊

躺在床上,像病人一樣的我,覺得身邊有很多人在催我做事情。那個我覺得:「當病人不是很快樂嗎,整天什麼事情都不用做只要呼吸就好了!」可是這個病人看起來快死了,而且是的風格。我在畫的時候,本來還想加倒數計時器,但是太可怕了還是算了。

在這個病人旁邊是一個要他一定要休息的醫生,年輕,可能是剛剛那個研究生科學家長大之後變成的,這個病人看起來什麼事情都不敢做,想要躺著,可是又睡不好,覺得很煩躁,可是又被逼迫只能夠躺著。

我突然覺得這個病人好可憐,這個醫生也好可憐,他們如果能夠像那個研究生科學家一樣,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該有多好,而不是被推著一定要休息,或者是一定要看診。

正當我在覺得可憐的時候,我想起佩萱在書裡面講的一件重要的事情:「如果我們內在有不同部分的自己,那麼『我』到底是什麼?」此時我突然發現,原來那個「我」,其實就是能夠「為自己感到可憐的自己」。這個慈悲、憐憫、好奇、關懷的角色,其實就是「內心真正的自己」,當這個真正的自己出來的時候,其他不同的部分就有機會可以和平共處。

誰在佔據你的「主控台」?

佩萱用電影《》裡面主控台的方式來描述內在不同的角色,我覺得非常生動有趣。於是我在想如果我心裡面有憂憂、樂樂等等不同的角色,除了這幾個之外,還有其他人嗎?想著想著,我就一股腦就把全部的人都畫下來了。


繪圖:海苔熊

我發現我內在有一個和佩萱一樣內在的小孩,只是我的是小男孩(上圖),坐在畫面最右下角,兩手抱著雙腳,需要被疼愛,覺得沒有人要理解他;旁邊有一個小丑,只要面臨尷尬的場面就會跑出來圓場搞笑,也會和小男孩一起玩;這當中最嚴厲、講話也最大聲的,是那個穿著黑色高跟鞋的老師,她現在站在主控台上面,指責我為什麼不去寫論文在這裡讀其他的書;旁邊還有一個拿著火炬的老人,有點像是前面那個病人的化身,只是變得稍微有一點能量,而且多了一點智慧;畫面的最旁邊有一個老闆,這個老闆他只是想著怎麼樣賺錢、怎麼樣才能夠發達,其他的東西都不重要。

我發現這些不同的自己,其實都是內在的一部分,有一部分的我是想要的,就像老闆一樣,還有一部分的我是想要好好休息,玩樂的,就像小男孩一樣,另外也有一部分的我是在人群面前做出一些假裝,跟小丑一樣,當然還有像老師一樣的我(其實就是佛洛伊德所說的超我)會嚴格管教我做一些「應該做的事」,以及有些時候會在暗中提點我人生方向的「智慧老人」一般的我,跟我說慢慢來,不要急,等待就會有結果。把這些內心世界「不同部分的我」都畫出來之後,我才發現,原來我的內在這麼豐富。

和內在受傷的小孩對話

其實我的那個小男孩,就是書裡面談到的「受傷的孩子」;而那個穿著高跟鞋的老師,就是書裡面談到的「的自己」,當這些不同的部分都混合在一起(blending)的時候,我很容易被某一個比較巨大的聲音(例如老師)抓走,而迷失了方向,變得不快樂,因為我忽視了其他人的聲音。然而,當我可以從這些不同的部分當中抽離出來,用一個關懷、好奇的角度來看這些不同部分的自己的時候,的可能就會長出來。

在書中有談到療癒,其實就是在講這件事情。我嘗試用佩萱的方法, 和心中那個抱著雙腿,穿著藍色衣褲的小孩對話:「嘿,我知道你在這裡很久了,我也知道你很想要有人陪你一起玩,但是你很孤單,因為太久沒有人看見你了,是嗎?」結果我才剛講完,就鼻酸了,雖然IFS(Internal Family Systems Therapy,治療)這個理論我已經知道很久了,但是真實操作、和自己對話還是第一次,前幾次試著要跟小男孩對話,小男孩都跑走,但這次他終於願意停下來跟我講話:「你只會用傷害我的方式來愛我,除了這個之外,你還會什麼?」我很驚訝他講出了這句話,進一步的詢問他所說的傷害是什麼,後來才知道,原來有好長一段時間我都壓抑了「想玩樂」的他,聽著那個辦公室老闆、老師的話,努力去追求一些成就、外在的目標,只為了不要讓別人失望,這個過程看起來是正向而積極的,但是卻傷害了他那個純真、渴望的心情。在這一刻,我突然領悟到一件事情:原來那個研究生科學家之所以消失,是因為這個小男孩也消失了,他們同樣都喜歡新奇好玩的事情,同樣都想要探索和理解新的世界,可是因為我太過在乎現實社會上面的要求了,漸漸失去了這些樂玩(Playfulness)的熱情,於是內在分化成兩部分「病人」和「醫生」,並且持續在「我覺得好累」跟「你要按時吃藥、要振作起來」當中拉扯。

這是一本剖開自我的書

其實拿到《擁抱你的內在家庭》這本書的時候,我相當感動,並不是因為裡面談到的方法,而是佩萱她正在做一個剖開自己的動作,不止談了很多案例,裡面也談到很多她自己內在的故事。受邀寫序的時候,我也在想要怎麼樣回應她的「剖開」,於是我想到「面對真誠最好的方式就是真誠」,我也把自己切開,期許大家可以從這些一個又一個的切開、赤裸裸當中,看到我們同樣是在受傷裡面,習慣性地嚴厲的要求自己,但同樣的,也很疼惜、關心,愛自己。

切開的過程可能是痛苦的、不習慣的、甚至是充滿忐忑的,但沒有關係,在這條路上,有佩萱陪著你,她不是用一個指導者的姿態,而是用一個陪伴者的角度,牽著你的手,一起走過。

這一輩子到目前為止,你打開的書可能已經夠多了,但這一本書,絕對是第一本,讓你「打開自己」的書。讓我們一起看見自己,一起把不同部分的自己聚攏在營火堆旁,牽著手,等待天亮。

什麼是「內在家庭系統」?

「內在家庭系統治療」(Internal Family Systems Therapy),簡稱IFS,是近年在國外十分風靡的法。

IFS認為,我們的內心就像一棟大房子,裡面居住著許多不同的「部分」(parts),而這些「部分」(parts)也會如同家庭成員般互動。

  • 有些「部分」是正面的,他會鞭策、批評你,幫助你生活規律、受人稱讚;
  • 有些「部分」是負面的,他會轉移你的注意力,透過暴飲暴食,喝醉酒、沉迷性愛,幫助你遺忘痛苦。
  • 每個「部分」都有其存在意義,無論他們做出什麼行為,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保護你不受傷害。

IFS並非將你將不好的「部分」趕走,而是幫助你面對內心的脆弱、不安,接納這些情緒,療癒你曾經受的傷。

療癒,就是找回你最初的「自我」(Self),是你真正的本質,當你的「自我」成為內在領導者後,就能夠撐起空間給每一個內在部分,你的「自我」能夠跟這些情緒共處,而不是陷入情緒中。

每個人的本質都充滿愛與智慧,只是「部分」的情緒將你的本質暫時遮蔽,而IFS將會幫助你展露深埋在心的真正自我,用「自我」回應外界,並讓你在各種人際關係中都能感到舒服且自在。

 

本文原刊載於迷誠品主題專欄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