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所有文章 » 愛情心理學 » 吵後炮,有用嗎?愛情裡的四種溝通誤區

吵後炮,有用嗎?愛情裡的四種溝通誤區

「他離開房間的時候,連煙盒都沒有拿,只是匆忙地穿上襯衫領帶,在門邊輕輕說了一句:『下班之後再打給我』,便消失在我迷蒙的視線裡了。昨天晚上的爭吵與討論,對他來說像是不存在一樣。這些日子以來,我們總是維持著這種見面吵架,上床和好的狀態,可是我們心裡都明白,這不會是我們想要的愛。」他說,在這段感情裡投入很多,可是每次的爭吵都沒有結果,他不懂的是,如果對方跟他一樣重視關係,為什麼每次討論的最後,對方老是

其實,像這種「吵後炮」的關係,並不一定能有效的維繫感情(Russell & McNulty, 2011)。那些在上床前的憤怒與壓力,如果沒有好好的面對,很可能成為一種病態的相處方式,靠閃躲和冷漠來度過每一次。

可是,為什麼有時候我們明明知道要好好講,卻又不願意表明呢?其實,「爭執」在關係裡面是一種無形的壓力,而在壓力情境中,我們可能採取四種溝通型態(Satir, 1988)。

  1. 指責型(blaming)

有時候我們會為了保護自己,將自己的責任轉嫁到別人身上。我記得前些日子,一位深圳的朋友小星和他結縭多年的太太為了兩張車票在車站大堂爭吵,原來是他忘記預定年節返鄉的車票,罵他太太「你怎麼沒有提醒我呢?」然後兩個人因為「買票是誰的責任」僵持不休。其實小星在一開始就知道自己錯了,只是一方面返鄉心切,另一方面又擔憂被太太責備,只好「先聲奪人」來掩飾自己的錯誤。

  1. 討好型(placating):

試著取讓人都開心,使對方能快樂的和他相處。這類型的人在做錯事情之後會打馬虎眼,或是刻意獻殷勤,利用「製造快樂」來「掩飾錯誤」,像是小時候我們將隔壁桌同學桌上的水打翻,如果對方勃然大怒,或許你會拌鬼臉、請他喝一杯飲料作為補償。可是這樣的討好,不見得能換來對方的需要,更多的時候我們需要的只是一個誠心的道歉,而不是許多無關緊要的補償。

  1. 超理智型(super reasonable):

用超級理性的方式,不帶感情地來處理事情,感覺就像是電腦運算一樣。在我剛接觸心理學的時候,很容易跌入這種處理衝突的陷阱,總覺得自己懂很多、對於感情本來就要理性溝通,殊不知真正心靈上的溝通,是先情緒,再理性。個體心理學之父說,所有的問題與煩惱,都與人際關係有關。既然是人際困境,就得先看見與安撫情緒。唯有情緒先受到安撫,理性的討論才變成可能。其實,超理智型的人這麼做與其說是理性,不如說是在「保護自己的情緒」。當你不表達對一件事情或東西的喜惡,它的消失或離開對你產生的影響也比較小,只是,放棄悲傷和憤怒的人,往往也放棄了快樂與平靜的可能。

  1. 打岔型(irrelevant):

用避免壓力或痛苦的方式來溝通,同常會、分心或對眼前的狀況視而不見。逃避是許多人會用來因應壓力的方式,或是表現出事不關己的樣子。與前一種溝通方式一樣,當事人能夠藉此隔絕情緒的波動,但也因為這樣,很容易讓另一半覺得他不在乎這段關係。你曾經因為爭吵藉酒澆愁嗎?或是當對方板起眼來跟你認真討論,你卻假裝若無其事地盯著電視看嗎?這些逃避的方式往往無法讓事情好轉,反而讓彼此的關係越來越冷淡。

你害怕的始終不是他的生氣,而是你的情緒

其實,這些愛情誤區背後都有一個共同的害怕,就是擔心真誠的自己被對方所看見。所以用一些防衛和指控的方式,一方面逃避對方的責駡,另一方面也不願意接觸自己的情緒。可是「真誠一致」一直是維繫關係的核心,如果你跟他之間需要用上面四種迂回的方式來處理衝突,會面臨一種矛盾的結局:兩人永遠不知道,對方的情緒是什麼,也不知道該如何面對彼此的情緒。

一個有效面對彼此情緒壓力的第一步是:暫停,不反應。當他再次惹惱你、和你冷戰的時候,把自己拉到第三者的視角,觀看那對正氣得冒煙的兩個人,或是互不相讓的那倔將模樣,然後問自己兩個問題(R.Corsini & D.Wedding, 2000):

  1. 眼前這兩個受傷的人,心裡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2. 如果可能,哪一個人可以先做出一點改變,讓事態軟化一些?

關係是一段美麗的遇見,如果能夠真誠地像對方表達彼此的擔憂害怕,或許多少就能互相分擔生命裡,自己需獨自承擔的重量。

延伸閱讀

  • R.Corsini, & D.Wedding. (2000). 當代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 (朱玲億等, Trans.). 臺北: 心理出版.
  • Russell, V Michelle, & McNulty, James K. (2011). Frequent sex protects intimates from the negative implications of their neuroticism.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2(2), 220-227.
  • Satir, Virginia. (1988). The new peoplemaking: Science and Behavior Books Moun他in View, CA.

(本文發表於談性說愛中文網)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