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 clubhouse 是時間小偷,的確是如此,有時候聽了3小時你會不知道自己在衝三小(比方說我前幾天參加的一個印象深刻的房間「橡皮擦掉到地上為什麼會不見」,我竟然還用心理學來分析橡皮擦我真的是瘋了),但有時候只是3分鐘就會讓你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早上因為要去廟裡面拜拜,所以在等排隊的時間,聽了 「我的新創時代」YouTuber讀書會 ,裡面有很多不同領域的YouTuber分享他們喜歡的書。其中,愛莉莎莎 分享了一本書叫做《卡內基快樂學》,她覺得有一段話非常受用,書裡面談到「人生的不快樂大多來自於憂慮」,這裡的憂慮不是憂鬱,而是「擔心未來還沒有發生的事情」。
我想到古時候的老師好像跟我講過三句很類似的話:焦慮的人活在未來,憂鬱的人活在過去,快樂的人活在當下。
我們都知道活在當下最快樂(很多研究都得到了類似的結果我就不引用文獻了)。但問題是要怎麼活在當下呢?尤其是如果你本來就是那種 #習慣性未雨綢繆 的人,出門都背一大堆東西,天氣晴朗不只會想你也會帶兩把雨傘,考試會帶一打橡皮擦之類的,難道就只能人生砍掉重練了嗎?
愛莉莎莎舉了她自己的例子(這是用我的口吻寫的,如果有筆記錯誤麻煩莎莎跟我說)
我在韓國唸書的時候,由於我去讀書的錢是很不容易才存到的,所以一定要唸完,學期快要結束之前,收到了奶奶癌症的訊息,那時候我很崩潰,然後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因為待在韓國只能夠焦慮,可是回到台灣好像也不能夠做什麼。
我想了很久,最後決定還是要留在韓國,我想最糟糕的情況就是我回台灣的時候,奶奶可能已經病危了⋯⋯然後我就回想小時候奶奶希望我做什麼,我都有做到嗎?我記得她會叮嚀我們好好讀書、認真賺錢,這個我都有做到了⋯⋯還有一個就是我們全家都是天主教徒,小時候她常常會帶我去上教堂,但是我都不相信這個⋯⋯於是我就在韓國做了我可以做的事情,就是去韓國的教堂,還拍了一段影片,送給家人。那時候我的人生真的是瀕臨崩潰,覺得努力了這麼久最後竟然是這樣,生命如此短暫,念這麼多書有什麼用?很奇怪的是當我做了「那時候我可以做的事情」,把影片做完之後,那個憂慮的心情突然緩解了。那時候還覺得有點罪惡感,因為奶奶明明在台灣都已經生病了,為什麼還可以這麼放鬆?但後來看了這本《卡內基快樂學》才知道,原來我們很多的痛苦都是來自於憂慮,擔心那些未來不一定會發生的事情,就會讓你的每一個當下都過得很不快樂。
當無常來襲,你只能夠做更好的自己
我自己聽完之後覺得很感動,莎莎不但談了很有用的「乾貨」,還舉了自己很切身的例子讓這個知識變得印象深刻——而且這個例子還很可能會是一個「政治不正確」的例子,畢竟在崇尚孝順的文化裡面,當初如果飛回家似乎也是一個「順應文化」的選擇。不過就像我常說的所有的選擇都有代價,不論是留在韓國都或者是回台灣,都可能會面臨一定程度的心理壓力(對了,後來我還有看到他跟奶奶一起吃麥當勞的影片,所以應該奶奶健康狀況還好?)
但讓我感覺到有很大共鳴的地方在於,我也當過那個「等待親人臥床/臨終」的晚輩,其實除了悲傷之外,最大的感覺是,你只能夠等待,而且在等待的時候會有一種「好像什麼也不能夠做」的無力感(不知道有沒有人曾經有過類似的感覺)。當你經歷過這種無常之後,你會一夜長大。我學到的跟莎莎一樣:當你什麼都不能做,想想那個在病床上或在天上的親人,會希望你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你可以為自己也為他們做點什麼?
我記得我爺爺過世之前,他送了我一頂帽子,是他當年反共抗日的時候當兵的帽子。他一邊幫我把帽子戴在頭上,一邊跟我說:「你要堂堂正正做人,出人頭地。」
爺爺是一個話很少的人,這是我少數記得他跟我說過的話。後來,每次面臨道德兩難,當我覺得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都會想起我是不是有變成爺爺心中那個堂堂正正、出人頭地的孫子?然後盡可能,做出比較溫柔的選擇。
Takeaway
面對人生的無常還有憂慮,如果可能的話,練習盡量活在當下,如果不可能的話,試著想想最壞的情況,然後練習接受那個最壞的情況。如果無法接受的話,想想現在的自己可以為那個最壞的情況做一點什麼,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做可以改變的事情。
畢竟我們都是有限的,但也因為這樣的有限,讓我們變得更無限。
備註
我覺得CH有趣的地方在於你在裡面可以聽到一個真實的立體的人,不過要聽到有用、而印象深刻的內容其實並不是那麼容易,比較像是分散學習,一邊聊天一邊獲取一些可能有用或可能沒有用的知識。
當然,也可能和你選擇的房間有關係,我自己覺得獲益比較大的是這種「聽完之後的筆記」,有一些人幫你整理在他在哪一個房間裡面聽到的東西,經過整理之後的資訊其實更容易吸收,也比較不浪費時間。
雖然這次我只聽到3分鐘我就去拜拜了,但離開之後我還是覺得這段內容很值得寫下來,於是把它記錄成文字。如果大家這幾天有聽到不錯的內容,也歡迎記錄成文章分享給大家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