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所有文章 » 心理圖書館 » 讀《安定教養學》:先穩住自己,再穩住孩子

讀《安定教養學》:先穩住自己,再穩住孩子

「我們無法改變過去,但我們能夠改變過去事件對我們的影響。」——維吉尼亞•薩提爾,引自本書p.188。

最近有機會拜讀了這本《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沒有小孩、也對教養一竅不通的我,突然發現一件事情——我們每個人都是長大的小孩,或者說,即使到已到二、三十歲的今天,我們心裡面的那個孩子,依然會被過去的經驗所影響。

例如,小時候因為繁忙、因為要顧工作和各種生活,可能無暇花費時間在我們身上,習慣利用命令的語句、高度的要求、處罰,來讓我們「趕快進步」;然而,這些要求不但沒有讓我們變好,還可能因此讓我們長成「過度完美主義」、「缺乏」甚至是「對自己沒有自信」的人。

又比方說書裡面提到一個例子:當孩子做錯一件事情,認錯之後要過去跟你討抱抱,你會抱他嗎?你心中會不會有一種是:「如果我抱他,會不會太快原諒他?這樣他是不是無法學會教訓?」這的確是一種華人世界經常有的觀點,賞善罰惡,做錯事情本來就應該獲得教訓,而不是獲得抱抱,不是嗎?

孩子,就是你的鏡子

如果你剛剛在那1秒也出現了這個,那麼請問看自己:你是一個容易原諒自己的人嗎?你對待自己,會不會也像對待你的小孩一樣?

當換另外一個角度想,如果你的孩子犯錯的時候仍然願意擁抱他,是不是也告訴他:「雖然你犯了錯,但是爸媽還是很愛你。」讓他知道,他存在的並不在於他做對了什麼事情,而在於他本身就值得存在。

現在再邀請請你把視野切換到小孩的身上,想想你小的時候,當你做錯事情想要尋求撫慰,家人是如何對待你的呢?你有感覺到被溫暖和關懷嗎?那時候的經驗,憂如何影響現在的你的個性?

有個朋友跟我說,因為小時候他的家人都對她有很高的期待跟要求,考試永遠只是看她「差滿分多少」,而不會稱讚她「已經考了幾分」,久而久之,這樣子的要求在她內心形成了一種焦慮,讓她總覺得自己什麼都「不夠」,甚至在她自己成為媽媽之後,還幫孩子報名了許多的課程,害怕孩子「跟不上別人」;但同時她又很矛盾,因為她知道,她只是重複父母對待她的方式,複製貼上在她和下一代之間。

「會不會你真正擔心的並不是孩子學不夠快、孩子跟不上別人,而是自己是一位不夠好的媽媽?」我問她,話都還沒講完,她眼眶就紅了,原來小時候那個「不管怎麼做都不夠」的信念,已經深深植入她的身體和情緒當中,而她自己焦慮的狀態,也會「傳染」給她的小孩,孩子不知不覺之中就學會了她的那種「不夠式思考」——諷刺的是,這正是她極力想要避免的。那怎麼辦呢?

第一步不是解決問題,而是安撫自己

文章一開始有說,我們要改變的不是過去,而是改變過去對於現在的影響。同樣的,我們真正要做的不是時空到小時候去鞭笞那些沒有好好照顧我們的父母,而是了解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並且讓這個影響到自己這一代就停止,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叫做「先照顧自己的情緒」,也是這本書的核心主旨,當你的心能夠安定下來,你身邊的人的心情也會跟著影響、逐漸平穩下來,不論是你的伴侶,或者是你的小孩,都能夠感受到這份安穩,接下來才是處理事情的時候。

換句話說,當情緒來的時候、當孩子把家裡面弄得一團亂的時候、你第一件要做的事情並不是問「我該怎麼辦」(what can I do),而是「我怎麼了?」(how do I feel?)。只有先照顧好自己,才能夠進一步照顧家庭。

「很多的教養書看起來都很有道理,做起來都很困難,那是因為有些家長在面臨危機的時刻,根本沒有多餘的資源,來用正向的教養方式。比方說,當一個父親正在趕他隔天要交的企劃案、小孩又在鬧、不上床的時候,儘管他知道正向教養的方式是問孩子『小寶,你知道現在是什麼時間嗎?』,可是因為這會一來一往花費許多成本,所以他寧可選擇『去睡覺!』的命令語句,趕孩子上床。」有一次某個老師跟我說這個案例,我才赫然驚覺,與孩子溝通,也是需要「消耗時間成本」的,所以命令比起問句,更簡潔有力、更節省時間。然而,如此長久下來可能會養成一個不敢反抗、或者是默默叛逆的小孩,這才是另外一種隱藏的危機成本——況且,有時候如果你地命令他不遵從,你還要花時間和他斡旋,整個機場起來,並沒有比較省時省力。

對我來說,這本書是一個「需要花費時間」的書,每一個簡單的問句和要求,在羅老師的整理之下,都變得更溫暖、有人味、更以兒童為中心,但也因為這樣,需要花費更多的心力和時間。而它和其他的書籍不一樣的地方在於,這本書直接整合一個黃金三角理論:蒙特梭利+薩提爾冰山+阿德勒正向教養,讓你在練習觀照孩子之前,先觀照自己。

照顧你心裡的那個孩子

「每個焦慮的大人,都曾經是一個孤單的小孩;而每一個孤單的小孩,背後也往往有一個無助的大人。」

一個朋友曾經這樣告訴我,如果要跳脫這種雙方都很無奈的狀況,那麼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先穩定自己的情緒,再用正向的角度,看待孩子行為背後的意義。

當你願意信任孩子內心有一個導師,會帶他探索世界,你所需要的只是陪伴他一起踏上這個旅程;當你願意信任你內在的小孩,其實很知道該如何面臨當下的困境,你所需要的只是陪他,告訴他你在這裡,不會走開。

這樣的一種「在」,就是無可取代的愛。

(本文將刊登於親子天下網路平台,未經同意,禁止轉載喔!)

延伸閱讀: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