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底線的犧牲,並不是真正的愛
「你這麼不想來找我,不如分手好了。」她說,於是電話另一頭的你穿起大衣出門,外面只 […]
「最近他對我很冷淡,這已經是第六次他不回我訊息了。一開始,我以為是因為他最近剛好逢月底,很多企畫、瑣事要處理,每天忙到昏天暗地,所以我都不敢吵他。可是,他還是一樣逛街、一樣跟朋友出去吃飯,連打卡都要躲我……我不懂,他真的忙到連一封簡訊都沒有辦法回嗎?」她說,語氣裡夾帶著些許的憤恨不平,附加富士山一樣高的委屈。
不過身為一位實事求是的科宅(?),我心裡也有一小塊很想知道的是:為什麼我們在地震之後,會打給自己在乎的人?為什麼我們會在臉書上留言呢?是一種「媽,我在這!」的心態?還是我們怕自己被磚瓦砸到先PO文表示自己還活著?
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是不願意面對自己的情緒、不願意觀看自己內在的脆弱,而是當我們真正靜下心來思考的時候,許多思緒一起湧現,千頭萬緒,不知從何整理。這套卡片利用投射的技巧,協助你把目前面臨的狀況進行分析,區分出目前你的感受與掙扎(人心)、內/外在的能量(生命)、身處的情境(環境)與目前可以運用的資源(工具),並在這些元件的排列、整合中,重新看見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羅素與約翰在〈一個人的愛晴療癒〉中指出,我們在分手後所產生的不平衡能量,可能透過幾種方式來抒發:大吃大喝、買東西、喝酒或嗑藥、大生氣、運動、幻想(電影、電視、看書、網路)、孤立自己、性、瘋狂工作,保持忙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