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所有文章 » 心理圖書館 » 讀《沉默契約》:真正困擾你的痛,往往藏在言語背後的隱而不說

讀《沉默契約》:真正困擾你的痛,往往藏在言語背後的隱而不說

你有過下面的狀況嗎:

  • 明明不想做某件事情,但卻不知不覺的被某種「無形的壓力」逼迫著去做
  • 一開始覺得跟他很有,但久了以後,你發現他越來越不懂你、與他相處越來越有壓力
  • 當時在一起是因為很多事情你就算不說,他也會很體貼的觀察到。但有一天,他卻跟你說:「我累了⋯⋯」

發現了嗎,上面幾種「默契」長久下來,竟然成為一種「」,一開始很滿意的,到後來竟然因為某一種無法言喻的「」(moral burden),覺得自己不能夠反抗對方、違背諾言、甚至——只是,有些時候會閉著眼睛、咬著牙、假裝痛苦秒發生、自我說服和催眠。

契約的另一面:你以為的理所當然

當然,上面描述的大多是「你不滿意這段關係、而且很辛苦」的狀況,有時候你也會扮演告訴情況的「對面那個人」的角色,自己做的比較多、為什麼對方要這樣對待你?你覺得這段關係、覺得別人拿得比你多等等⋯⋯依據《沉默契約》這本書作者的觀點,常見的有(見下圖,取自書封底):

這些我們覺得「理所當然」的事情,或者是你內心有怨懟,卻沒有說出口的話,某種程度上是來自於你們對關係的預設與猜測。比方說:

  • 你覺得老闆一定「看你沒有」
  • 你覺得伴侶「本來就應該要懂你」
  • 你覺得你有「義務」幫豬隊友擦屁股
  • 你覺得只要硬撐下去(隱藏下去)、比氣長,最後對方一定會認輸⋯⋯

發現了嗎,上面的這些「你以為」,如果用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可能會變成「你實在是太自以為了」。可是當我們是當事人的時候,竟然會不知不覺地掉入這樣的認知陷阱,這樣的情況在公司(上司和下屬、同事之間)、學校(老師對學生、老師之間、學生之間、老師和主管之間、夫妻(或一對一的伴侶)、感情、朋友、親子、代間、甚至是炮友/曖昧/似戀關係、多重當中,都有可能出現。如果讀到這裡你開始發現自己已經進入了某一些「沉默契約」。

你可能是:「覺得」的那一方,或者是「默默以為對方應該要做一些什麼,但是他卻不如你的預期」的那一方,甚至是「覺得自己做得好累、不想要再這樣下去」的那一方,不論你是誰,你第一步需要做的事情是:「沉默契約會如何影響你的生活?」,具體來說,你可以利用下面的句子造句(請想一個你現在想要了解的人際關係,例如說你和伴侶的關係、或者是你和你右邊那個同事的關係,然後完成下面的句子):

  1. 我從來⋯⋯
  2. 一直以來我都⋯⋯
  3. 我無法忍受自己做出⋯⋯
  4. 不管怎樣,我最後都是⋯⋯
  5. 我好像就是沒辦法⋯⋯

在沉默契約中,你真正的的是什麼

如果拿親密關係當作例子,作者認為如果要解開這樣的契約,就得先面對當初「你立下這個契約」背後的原因。如果你已經完成了上面的句子完成測試,就可以繼續往下看可能的解釋方式:

我從來都無法反抗他的命令⋯⋯他怎麼說,我就只能照做。他是這段關係裡面的王,只是有些時候我又會想要叛逆一下⋯⋯我害怕自己不會被愛、我恐懼自己有一天會失去他,我想要避免那種孤單寂寞的痛苦⋯⋯我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所以不斷地測試,但又渴望有一天,有一個人能夠通過我的測試,好好的愛我⋯⋯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呢?事實上,每次順從、每次默默接受結果,就每一次獲得一點點完成契約之後的「焦慮放鬆」(這樣做他就不會離開我了),久而久之,這樣的行為模式形成一種負增強,讓你深陷其中,雖然痛苦,但是又不敢改變。

在上面的那個段話當中,你可以很明顯的看到,一個沉默契約「我從來不敢違背他命令」,背後連帶著一整坨的感覺、想法、需求、還有自我認同等等,這也是為什麼,你要違背一個已經建立非常久的沉默契約,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從恐懼裡看見愛的希望

不過,不容易並不代表無法解決。而且事實上,如果你能夠寫出前面那兩段話,你已經完成一半了——逃避並不可恥而且有用,可是當你哪一天終於不想要逃避、決心面對自己的問題、並且找到這個問題的來源和恐懼,那麼你就已經走超過一半的旅途了。

「作者跟我們一起,不帶恐懼地去解決我們和他人之間那些充滿挑戰的、無法明說的問題。」──【《親愛的,分手不是你的錯》暢銷作家】凱瑟琳‧伍沃德‧湯瑪斯

當你發現自己正走在這個旅途上,發現每一句「好」、「是」背後講的往往不一定如字面上的意思,當你願意在每一次做出各種承諾的時候,願意先多想兩三分鐘,想想自己的做法是源自於內在的渴望和理想,還是被迫於其他人,那麼你就有機會把生命的遙控器,從別人身上,搶回來。

你是你的。

請讓帶領你,打破沉默契約,與未來的自己,簽一個公平的、自在的、讓你感到舒服的條約。

買這本書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