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在我們的文化裡,哀悼是很含蓄的,而且當它降臨,會走慢你的時間。
前幾天我上 #震震有詞 和幾位前輩聊到 #大S 生前的故事,從她的幾段戀情,她生活在「女生宿舍」和家人之間的感情、到婚姻生活等等,才更了解她一些些,只不過在聽這些故事的過程當中,胸口一直有一種悶悶的感覺,現場也籠罩著一股難以言說的氣氛。
每次錄影50分鐘左右,而且這個節目非常準時,但結束之後我跟小古說:「我們這集錄了多久?我感覺錄了兩個小時以上。」她說,其實跟平常一樣是50分鐘,可能是因為話題非常沉重,所以感覺時間變慢了?
悲傷也會走慢你的空間。
我們家有個習慣,傍晚五六點的時候,大家都會聚在一樓和阿嬤一起吃飯,成員通常包含我媽、我弟、叔叔嬸嬸還有看護妹妹。阿嬤喜歡看豬哥亮,重複的劇情她每次看都像是第一次看一樣笑得很開心,露出沒剩幾顆的牙,看她笑得開心,大家也開心。
一群人坐著其實也沒什麼話,就是一起看電視,幫阿嬤擦嘴巴,或者玩「猜猜我是誰」的遊戲:問阿嬤認不認得眼前這個人。她大概有80%的機率會猜對,猜錯也沒什麼,就告訴她答案,然後再確認她是否記得。
這個習慣持續了好多年。一直到她過世後的這幾天,家人還是會坐在一起吃東西,看著原先阿嬤坐的那個位置。
原先放輪椅的地方,被空出了一面白牆。
大家都沒有在談阿嬤,但你只要一踏進這個空間,就會發現阿嬤其實彷彿好像還在這個空間裡面。
就像我常常說的那句話:當一個人不在了,往往點亮了他的存在。
悲傷到了極點,可能連哭都哭不出來。
可能是因為年紀,看事情的角度也有一些轉變。相較於老爸、布瓦過世的時候,我總是覺得家裡的人壓抑悲傷;最近我發現或許在我們的文化當中悲傷並不一定是被壓抑的,而是用一種比較含蓄的形式表達出來,大家聚在阿嬤生前最後的地方吃飯,就只是「坐著」這件事情本身,可能也是一種懷念。
每個人都有自己習慣的方式去哀悼,沒有哪一種比哪一種特別好;
悲傷沒有語言,但它會改變時間與空間*,讓我們在懷念裡,與逝去的人肩並肩。
你也有過被某個人,
走慢時間或空間的經驗嗎?
——
*關於這個概念,推薦大家可以看這一本古老的著作 #生命的時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