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所有文章 » 社會心理學 » 動力匱乏症候群:為什麼很多事要做卻沒動力做

動力匱乏症候群:為什麼很多事要做卻沒動力做

▍為何我老是拖延又無力

如果你小時候沒有被好好愛過,你的情緒和需求經常被大人給忽視,當時你不管表現得怎麼樣,大人總是不滿意,那麼長大以後,可能會有幾個「後遺症」:

  1. 對什麼事情都不懷抱期待了
  2. 不相信有誰可以好好回應你
  3. 很難自己做決定,反正總是被否定
  4. 對自己設高標準,卻缺乏做事動力

這是今天我上 Anu #寧靜碰觸 的課程做的筆記,其中4.不是那麼容易理解,我將自己在課堂上跟Anu對話大意整理如下:

「為什麼小時候沒被回應的經歷,會影響長大以後做事的動力?」這不就是把現在所有的懶惰都推給嗎?

「我們的每一個行動,都是為了得到回應(respond)。如果你小時候不管在學校畫了多漂亮的圖、考了多好的分數,拿回家都沒有辦法得到家人的情緒支持,那麼漸漸的,你會相信自己的付出是得不到回應的。久而久之,你就會——反正做什麼都沒用,不如就不要做吧;反正怎麼做都會被罵,不如就讓別人決定吧;反正無論如何都會被貶低,不如就躺平吧。」

如果只是這樣子就好了。

但在你心裡面又有一個部分,其實還是很的、渴望被回應、、渴望,所以你還是會幫自己設定很高的標準,希望自己能夠表現得好,但前面累積的無力感並沒有消失,於是你就長成一個習慣性拖延,或眼高手低的人。

那該怎麼辦呢?

Anu 說,大腦總是習慣解決問題(problem-solving),可是比起解決,更重要的是「感受」(feeling),感受那份無力、感受那份渴望、接納並且承認自己是需要愛的,把盔甲卸下來,讓別人的愛流進來。當愛進來了,就像手機充了電,生命就會真的動起來。

最簡單的充電是:和人擁抱。

可是已經有好長一段時間,每一個擁抱,我都感覺「有愛在我的胸口對面」,卻進不來。

「你是不是不敢去愛人?不敢去愛,也不敢讓愛進來。恐懼阻礙了你。」Anu說,我點點頭,可是我也不願意呀!我也想要把胸口敞開、我也想要讓愛流進來,可是我辦不到,光是胸悶,就像是水泥一樣,卡在我的胸口已經持續了將近六、七個年頭。

這種時候好像就只能用魔法對抗魔法。老實說,我不知道我的同學們是怎麼辦到的,隨著一次又一次的分組碰觸練習,把胸口的壓力鬆開、同時關照自己的呼吸,注意彼此的身體狀態,慢慢地,我覺得比前一天稍微更鬆了一點點。不知道後面幾天會怎麼樣,但或許,或許有一天,愛可以從我的胸口流進來。

回到一開始的動力匱乏症候群,這並不是要把你的懶惰丟給童年,而是提供你一個觀點去思索:你是不是其實,在內心深處好渴望有人能夠給你回應?你好希望好希望有人能夠看見你的表現,但總是事與願違⋯⋯
如果你有這樣的感覺,不要太苛責自己,試著從你身邊尋找愛的行動電源,透過眼神接觸、肢體碰觸、語言交流,或許你比我更能夠敞開,讓他們的愛進入你。

然後不知不覺之間,你可能就會自己開始動起來。因為你被看見了,扎扎實實地被看見了。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