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位母親生了三個女兒。大女兒沒有禮貌,心眼也壞;二女兒雖有缺點,但比大女兒好得多;只有小女兒孝順又乖巧。但這母親很古怪,偏偏最喜歡大女兒,不喜歡小女兒,並整天想著除掉她。於是母親經常讓三女兒到外面的大森林去,想讓她迷路再也回不了家。
有一次三女兒找不到離開森林的路,她不停地走,直到夜幕降臨。這時她看到前方來有一座小木屋。她敲了門前,一位留著白鬍鬚、樣子肅然可敬的老人家給她開了門。這不是別人,正是聖約瑟本人。老人和善地對女孩說:「進來吧!我親愛的孩子!」接著三女兒就與老人分食了自己的食物,在老人要將床讓給三女兒睡時,三女兒也禮讓老人。隔天早上老人不見蹤影,但卻留下了一大袋金幣給三女兒。三女兒帶著金幣回家交給母親後,二女兒和大女兒也分別到了森林。
兩人同樣都遇到了老人,二女兒同樣與老人分享食物與床,唯獨在獲得金幣時私藏了幾個金幣才交給母親。大女兒就不一樣了,在與老人相處的過程中完全展現了自己的自私,最後大女兒不僅沒有得到金幣,反而還被老人懲罰了。
走進黑暗森林,探索未知的未來
在《森林中的聖約瑟》的故事中,第一個值得留意的意象就是聖約瑟,也就是三個女兒遇到的老人家。智慧老人的形象經常出現在童話故事中,代表著「可以締造改變」的人;在這一個故事中,聖約瑟就根據三個姐妹的舉動而給出了相對應的回饋,進而帶來改變。我們可以看到隨著自私程度增加,聖約瑟所給出的回饋就越少,甚至還給出了懲罰;由此可見,善良仍然會累積成為滋養的能量。
第二個可以留意的意象則是女兒們「走進森林」的意象。在童話故事中,女孩走進森林往往有走入內心、面對未知與黑暗的意象,而三女兒的行為就是戰勝了內心的私慾、並以他人利益為優先的崇高表現,大女兒則展現以個人利益為優先的自私行為。從三女兒獲得金幣、大女兒獲得懲罰的結果來看,當我們直面內心最深處的自己時,唯有處處展現「善」才能夠獲得一個好的未來。
平衡內心中的三姐妹,找到屬於你的生存之道
《森林中的聖約瑟》的設計相當巧妙,除了大女兒的極端自私以及小女兒的極端善良之外,還有一個介在兩人之間的二女兒,而二女兒的行為也正好是兩人行為的中間值——在能力所及的情況之下展現善意,在有界限的情況下做到最好。
故事中的小女兒就是典型的,需要被別人需要才能感到快樂,這樣的人沒有照顧自己的需求活得越久就越累。其實拒絕、為自己著想是可以練習的,你可以慢慢調整自己從三女兒變成大女兒,當感受到自己的自私而感到不開心時,也可以嘗試往二女兒的方向前進。大女兒、二女兒和三女兒暗指的就是我們內心的狀態,唯有找到一個健康的動態平衡、有限度地給出善良,才能在有照顧自己的情況下輕鬆自在的生活!
認識創傷的內在世界
要做剛剛好的自己,有些時候想要冒著一些風險的。前陣子我在上《創傷的內在世界》線上課的時候聽到洪素珍老實說,有時候我們要接受「自己有些時候就是會讓身邊的人失望」,畢竟每個人都不是萬能的,他小時候爸爸或媽媽不可能24小時陪在小baby身邊一樣。
但是小baby可能會哭鬧,但久了之後他也會慢慢理解到,照顧他的人和他自己是「不同的人」、照顧的人並不是萬能的等等,有這種感覺一開始會非常失望(為什麼我需要你的時候你不在),但是隨之而來接著漸漸發展出所謂的「自己」的感覺。
我自己在聽這堂課的時候,覺得知道跟做到之間的距離好遙遠。很多人都知道人際相處要有界線,如果你的善良太善良,就會慢慢被別人吞噬你的形狀。可是真的要讓別人失望的時候,又沒有勇氣。
這故事之前分享過了叫做《森林的聖約瑟》,如果這次有非常簡短版的大家可以點到裡面來讀,我可以想一想,你想要當哪一個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