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你都很堅強,一直以來你都很怕讓別人失望,一直以來你都你很努力、很拼命,是因為你知道如果掉下來了,沒有人會接住你。」
你是一個「怕讓別人幫忙」的人嗎?
A.當別人要幫忙,就立刻膝反射說不用
B.很害怕虧欠別人,擔心之後要還
C.很難相信他人純粹的好意
D.很難信任有人不會拋棄你
E.很恐懼脆弱的部分被看見
早上我跟Jane談到「假性獨立」這個概念,泛指「為了社會的期待而壓抑感受、不敢表達內在的需求,反而會逐漸疏離真實的自我」的人1。
她說:「有些人的獨立是以『焦慮』作為基礎的,很害怕表達自己的需求、很擔心如果依靠了別人就會逐漸離不開對方;
有些人是因為有過不好的經驗,怕『接受幫忙』就是『被控制』的開始;
還有一些人剛從牢籠裡面爬出來,所以決定全靠自己,但其實還是渴望被愛⋯⋯」
下午跟KP去錄音的路上,我一直在想著Jane的話,也想起我最近看的一本書名《帶殼的牡蠣是大人的心臟 》,腦海裏漸漸有一個形象浮現——原來所謂成熟,是經過三個階段的歷程:
- 天真地相信這個世界上的人都是好人
- 遇到了大壞人,開始不敢相信任何人
- 又遇到了一些好人,重新練習信任人
我在想Jane講的這段話,其實描述的就是經過了2.,但還沒經歷(完)3.的人。在這兩個階段之間,很容易矯枉過正,覺得乾脆靠自己,但午夜夢迴的時候,還是會感到孤單空虛。
「小孩可以在公園裡哭、可以在電梯裡哭
、可以在商場、飯店、街頭等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哭。大人呢?大人不可以哭,因爲這世界没有留給大人可以哭泣的地方。」
作者擬泥nini說。搭配著他可愛的圖案,形成一種反差跟心疼。
世界上或許真的沒有留給大人哭泣的地方,但如果連你自己都不允許自己哭泣,那麼才是真正最哀傷的事情。
「所謂的大人,都不過是不堪一擊的牡蠣,披著堅硬的外殼。」如果你想要當一個真正堅強的大人,第一件事情就是接受自己會脆弱,會有感受,會有撐不下去的時候,在適當的時間點:
練習說「我不是很喜歡」,
而不是「沒有不喜歡」。
練習說「我好痛」,
而不是「還好啦」。
練習毫不猶豫地說「我超討厭」,
而不是想了很久還要顧慮別人的感受。
不勉強自己一定要成熟、
不強迫自己一定要獨立、
嘗試和人建立信任、
嘗試相信自己是一顆可愛的牡蠣(只是帶著殼),慢慢找到自己的彈性和平衡。
或許有一天你會發現,
做個半熟的大人也不錯。
畢竟,勇敢的本質不在逞強
在與能與脆弱同行。
註腳
- 這不是一個心理學名詞,所以你搜尋不到,是Jane發明的,感謝她提供我使用,她的故事我們下次另外再開一集再談(老高口吻)。關於她這概念,可以參考以下專有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