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所有文章 » 海苔熊手寫 » 你聽過「紙性戀」嗎?為什麼我們會想跟不是真人的人談戀愛?

你聽過「紙性戀」嗎?為什麼我們會想跟不是真人的人談戀愛?

什麼是「紙性戀」?

你聽過「紙性戀」嗎?下面是我目前知道的幾個可能定義:

  1. 只喜歡二次元的角色
  2. 對於跟真人談戀愛沒興趣
  3. 透過「想像自己與二次元角色互動」,來得到戀愛的感覺
  4. 可能會自創角色,然後讓那個角色和既有的二次元角色談戀愛。
  5. 可能會和ACGN同好談論這些角色、在相關平台創作等等

我第一次聽到這個名詞,是中山女高女青年社的兩個同學約訪問,當時就挺突然的,稍微做了一下功課,才發現這坑好深,裡面又細分成各種不同的項目、還有歧異詞等等,覺得相當有趣。不過不論採取什麼定義,我覺得有個關鍵都很重要——和二次元對象形成某一種的關係(attachment)。比方說,你可以看看下面這幾個人中有沒有你的本命:

  1. 《戀與製作人》 李澤言
  2. 《哈利波特》 妙麗(不是Emma Watson)
  3. 《Re:從零開始的異世界生活》 雷姆
  4. 《戀上換裝娃娃》 喜多川海夢
  5. 《英雄聯盟》 卡特蓮娜
  6. 《寶可夢》 皮卡丘

那麼,為什麼我們會想跟不是真人的人談戀愛?

其實早在1950年代,就有人針對「類社會關係」(Parasocial Relationship)進行研究,他們發現人們會對於電視裡面肥皂劇中的角色產生依戀(TV attachment),後來研究還拓展到綜藝偶像。愛上這些現實生活當中不不太有可能互動的對象,其實有很多種原因,其中幾個是:

  • 自我投射:將自己投射到劇情角色當中,沈浸在那個腳本裡面感覺到被愛
  • 劇情塑造:可以透過想像力,和那些角色做,平常在現實生活當中,沒有辦法對真人做的事情,甚至是超寫實的事情

說穿了,其實就是在這個過程中,了人們心中某一個部分的親和需求。

有些人可能會想:「這些人一定是不擅長和真人互動,才投身二次元世界吧?」

我自己的感覺是不一定,畢竟,喜好不一定要靠匱乏才能夠成就。重點是我們是否能夠尊重,每一個人對感情,都有他獨一無二的地方。

其實,這樣的戀情並非在二次元文化興起之後才開始,古希臘羅馬時期早就有了!在今天的節目當中,我們邀請 # 的葵花子來跟我們分享《皮格馬利翁1和葛拉蒂》——雕刻家愛上他所雕刻的雕像的故事。

註腳

  1. 老聽眾可能聽過 #皮格馬利翁效應 或 #畢馬龍效應 ,又叫做「自我驗證的預言」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