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聽過一個說法:談合作、談戀愛的時候,要約在好吃的餐廳,因為食物的美味會過渡到你眼前這個人的印象上,所以用完餐之後,你會對這個人印象比較好(相較於只跟他尬聊)。
誒,不是,那萬一跟這個人吃飯很痛苦,豈不是也蠻好吃的食物變難吃了?
還有一個問題,萬一這個人本身就很有趣,你跟他聊天都來不及了,那還有心情吃飯?到時候花了一大筆錢,結果都是囫圇吞棗,因為眼前的人比食物還好吃(?)
貪吃的不是你,而是你的肚子
前幾天我看了「菓子文化」的一本科普好書 《飢餓信號》 ,序裡面楊馥如談到一個很有趣的概念——腸腦軸線(p.06):
一言以蔽之,你平常選擇和誰吃飯、如何吃飯,也決定了你的體脂肪,還有你的幸福感。
你習慣用食物來安撫自己嗎?
先前有跟大家分享過舒適食物(Comfort food)的研究,關於這些食物如何讓人覺得溫暖,有幾個不同的理論,有些認為是跟溫度有關(例如說熱濃湯)、有些研究是認為和故鄉連結有關(例如在國外待久了會懷念滷肉飯)、有些則認為和重要他人的記憶相關(例如我阿公的餡餅),但有一件事情是相對確定的——
如果小時候你的家人在你心情不好的時候,選擇用食物安慰你,而不是待在你旁邊陪你;或者是他們連用食物安慰你的時間都沒有,你得自己靠食物來安慰自己(例如捏著零錢到巷口買枝仔冰),那麼長大以後你會把這個技能點滿,每當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會吃東西來安慰自己。
還有一種比這個更悲傷的狀況,就是不吃東西,或者是亂吃東西。想想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
- 常常忘記吃飯的人:你得常常提醒和關心他吃飯,不然他一定會忘記。而且就算你提醒了,他可也是意思意思吃一點,整個人瘦的跟咕嚕一樣
- 覺得自己不值得吃飯的人:不喜歡自己,甚至以前曾經有因為做錯事情被處罰不能吃飯,長大以後漸漸也會用這種方式來懲罰自己。
- 吃衛生紙的人:在之前跟大家分享的動畫《小太郎一個人生活》當中,小太郎可以分辨不同濕紙巾的味道,還知道特定品牌的「比較好吃」,可見得和他過往或許有過被虐待和吃濕紙巾的經驗。大學的時候有聽過同宿舍的人,跑到附近的日用品店把衛生紙收刮一空,後來聽朋友在傳聞,他的晚餐都是衛生紙加礦泉水,很快就飽了。
既然食物連結肚子連結情緒,吃東西會讓自己心情變好,那麼當你「處罰」自己不能夠吃東西、或者是亂吃東西的時候,也會有一種非常奇怪的滿足感:我就是這麼糟糕、我就是這麼爛,我不值得好好吃東西⋯⋯。
透過禁止自己吃東西,你終於可以把那些那個對自己的負面形象,貼合在這個你也討厭的身體上。在這個過程當中,獲得了暫時的放鬆和安穩。但是這本書裡面也談到,在內心的底層我們還是渴望被愛的,所以有些人在節食到一個臨界點之後,就會開始暴飲暴食,然後進入複雜的循環:
低落—進食—罪惡感—節食—低落—進食⋯⋯
搞了老半天,不吃也痛苦,吃了也痛苦,可是不吃也會得到某一種滿足,吃了也會得到某種滿足,食物真的是承載各種複雜。
懶人減肥法
如果你現在在大眾運輸車廂、或者是公司學校,看看你左邊或右邊那個人,這兩個人當中一定有一個人節食過(66%的女性和50%的男性有過節食的經驗),有一個研究針對萊茵河地區的青少年進行調查,每2個女孩就一個覺得自己太胖,而且嘗試節食,對自己的外表感到不滿意,但奇怪的是,她們的飲食控制根本沒有任何效果,大部分的人會在兩年後多年後就復胖(p.097)。
那該怎麼辦呢?很多書籍會跟你說「少吃多動」是不二法門,但這兩個都很難做到,所以這本書提供相對容易做到的幾個方法,我整理在這裡給大家做參考:
- 觀察自己:先不要減少你吃的東西,先感覺一下你什麼時候會亂吃東西。比方說最近我吃孔雀餅乾的時間增加了,我發現每次打開電腦要寫論文之前,都會先吃一包(重點是吃完也不一定又進度),然後在吃餅乾之前,會覺得顳顎關節有一點疼痛,表示我全身其實很緊繃⋯⋯先試著留意自己的感覺,不一定要禁止自己吃東西。
- 認真吃東西:說穿了就是正念飲食,當你不用心在吃東西,或者是一邊看影集一邊吃的時候,就會不小心吃了太多,可是當你把注意力只放在眼前的食物上面,好好地體會(像ASMR),你會發現自己進食的量比較少。每一次吃的時候也試著感覺你的肚子的飽足感。如果你已經很久沒有感覺到你的肚子了,可以一邊吃東西的時候,一邊把手放在肚子上。我是說你的肚子,不是你旁邊那個人的肚子。
- 聽你的肚子說話:前面有談到肚子是你的第二個大腦,這就是為什麼焦慮、憂鬱的時候,肚子也會覺得不舒服。不管你是吃得太多、吃得太少、覺得自己不值得吃、甚至是亂吃一通,你都可以把一天裡面某個時間好好空下來,感覺一下自己的肚子,問它一個溫柔的問題:「你想跟我說什麼?」
熱量,其實是情緒的重量。
或許你一直以來渴求的根本不是食物或是減重,而是被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