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載於鍵盤大檸檬海苔熊專欄)
前陣子有一篇「正視憂鬱症患者」文章(註1.)被瘋傳,立意良善,出發點也是為了關懷這些人,不過本身是躁鬱症患者的作家貝莉卻在一文(註2.)指出另一個很重要的觀點:憂鬱症患者有些時候根本不想要被標示出來——就像我們不會說「請正視感冒的人」一樣。
▲作家貝莉是躁鬱症患者,對於網路「正視憂鬱症患者」一文有不同的評論。
病人的確需要被關懷,但不需要被放大檢視,因為光是把目光都放在他們身上這件事情本身,就會讓當事人產生很大的壓力,光是內在的焦慮就對付不完了,如果還要對付旁人的問東問西,那才真的是喘不過氣!憂鬱症與焦慮症的共病約40%(註3.),所以憂鬱症患者很多時候也伴隨著焦慮。
▲憂鬱症病人需要被關懷,但不必被放大檢視(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當關心的眼光變成心理的重量
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身心障礙者身上。前些日子我們一群學生到UC Berkeley進行見習,其中多元文化的老師說了一段話讓我們印象深刻:
「每當我們搭乘地鐵或捷運看到拿著拐杖或是坐著輪椅的人,都會把目光放在他們身上,心裡想著:他們是不是要幫忙?我們能不能幫上什麼忙?
這個想法的確是出於善意,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樣的心態也容易讓那些身心障礙者永遠只能夠當『被幫忙的』角色。想像一下,如果車廂當中有人突然昏倒了,我們可能會期待身邊的人去幫忙;可是如果昏倒的人旁邊坐著這是這位行動不便的人,我們仍然會期待他幫忙嗎?還是會默默的覺得:他應該幫不上忙?」
這段話讓我們一群人都陷入長長的思考:原來,有些時候我們對弱勢的人寄予了一種同情,這樣的同情反而將他們預設為「沒能力幫助別人」的人。我們都知道「有能力幫助別人」的人,不論是在社會地位、生活滿意度、自信或者是各項生活指標上面,平均來說都比「一直需要被幫助」的人來得高(註4.)。
這就是為什麼你捐完錢之後,內心會有一股幸福感跑出來。所以換句話說,如果你真的希望那些弱勢的人能夠獲得幸福,除了幫助他們之外,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是:讓他們有自主幫助別人的機會。
真正的關心,是如常
回到一開始的討論,無論是面對身心障礙者或者是憂鬱症患者,我們真正要做的並不是幫他們加上引號、塗上螢光筆,讓他們變成鎂光燈的焦點——因為這樣做,某種程度上只能夠強調他們的「不能」。
我們反而可以看見他們的「能」,光是這樣的一種看見,他們在社會上的位置,就有機會從「被幫助的人」扭轉成「幫助別人的人」。
例如,我看過一個雙手被截肢的人,在夜市賣他的口足畫,而每個月賺的錢,他都有一半會捐給慈善單位;另外一位焦慮症患者,假日都會到安寧病房去當志工,他纖細敏感,溫柔體貼的特性,反而能夠陪這些臨終的長輩走人生最後一哩路。
如果你覺得這樣的「看見」很難,那麼就平常心吧。不要特別注目剛上捷運的盲人、不要特別用擔心的口吻去問根本不熟的憂鬱症患者說「你現在還好嗎?」(這樣他們還要想怎麼樣回答你才不會受傷),把這些看起來有缺陷的人,當成一般的人來對待,其實就是最好的善待。
有些時候我們的關心和體貼,其實在潛意識裡默默地傳遞了一種「我比你好」的位階,這樣的一種靠近,反而把兩個人的關係推得更遠。這就是同理跟同情之間的差別——同情,是我們在提出幫助的時候,潛藏著優越感;同理,則是了解對方的感受,讓對方用他舒服的方式去感覺、行動與選擇,他可以接受協助,也可以變成協助別人的人。
畢竟,真正的幸福不是來自於被幫助與否,而是來自於——選擇權是不是握在自己的手中(註5.)。
►參考文獻與延伸閱讀
(註1.)網路流傳全文:
對得憂鬱症的人說你就想開一點,跟對著坐輪椅的人說『你就站起來啊』,其實是一樣的意思!雖然大家總是說:「如果你需要任何幫忙,別客氣,我會隨時在你身旁幫你」。
現在來做個小實驗,看看我的FB好友,有幾個人會願意花點時間,為幫助提升呼籲關注有心理疾病困難的人們,把這篇文轉貼在自己的版上。(按住我的此篇文章,你會看到複製的選項,再回到你的版上於貼文處貼上並發佈就可以了。)
請你在完成這個動作之後,在我這篇發文下方留下「done」的字樣作回應。
別吝嗇一句話、一個擁抱、一個眼神,這往往會是心理需要幫助的人的救命丹!但是,請記得千萬別說:想開一點,想通一些,別鑽牛角尖,想點快樂的事……,這是在傷口上灑鹽。#請重視憂鬱症
憂鬱症其實可以提前發現及盡早治療!只要大家多點關懷、多點陪伴,或許可以避免多一件悲劇!謝謝大家關心憂鬱傾向的每個人,請對憂鬱症的人說:我就在你身邊。多陪伴、多傾聽才能幫助他們。Please care for those who suffer from depression of any degree. Do pay more attention to listen to them. Care and companionship could avoid a possible tragedy.
(註2.)貝莉原文
(註3.)Fava, M., Rankin, M. A., Wright, E. C., Alpert, J. E., Nierenberg, A. A., Pava, J., & Rosenbaum, J. F. (2000). Anxiety disorders in major depression. Comprehensive psychiatry, 41(2), 97-102.
(註4.)Weinstein, N., & Ryan, R. M. (2010). When helping helps: Autonomous motivation for prosocial behavior and its influence on well-being for the helper and recipi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8(2), 222.
(註5.)Deci, E. L., & Ryan, R. M. (2008).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 macro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development, and health. Canadian psychology/Psychologie canadienne, 49(3), 182.
原文網址: 過度關心反而是壓力!跟憂鬱患者相處 請把他們當「正常人」對待 | 海苔熊 | 鍵盤大檸檬 | ETtoday新聞雲 https://www.ettoday.net/dalemon/post/47078#ixzz65FBdxAFD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