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所有文章 » 心理圖書館 » 《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教我的七件事

《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教我的七件事

「這世界上沒有真實的歷史,只有歷史的真實。」呂世浩老師這樣說。都想知道這世界真實的面貌,都想知道書本裡說的究竟是真實發生在歷史上的,還是摻雜寫史的人的意志,遺憾的是,我們都沒有辦法完整的紀錄的每一刻,就算將來科技發達到可以把一個人的一輩子以各種方式全錄下來(包括影音氣味環境前因後果等等),誰會願意一輩子,去看這個人的一輩子?

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從歷史的真實中,照見自己價值與困境。下面是《秦始皇: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的讀書筆記,以及這本書教我七件事。

1.當你遇到瓶頸的時候,請謹記你絕對不是第一個。

書中舉了個重要的例子:「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請問「唧唧」是什麼聲音?

MIC的演講中,呂老師舉這個例子的時候,我不假思索地就回答「織布的聲音」,身為一個自國中開始每次段考都用心K書,註釋背得滾括爛熟的學生,這題當然難不倒我,但事實上,許多台大學生也和我的答案一樣,答錯了。而且,作者在下面一句就有說出答案了:

「不聞機杼聲,惟聞女歎息。」可見「唧唧」不是織布的機杼聲,而是嘆息聲,真正織布的聲音是「札札」[1]才對。只不過,最可怕的並不是我們記錯了,而是作者都寫得這麼清楚了,為什我們還寧可國立編譯館的話?這不是正好說明了,我們一向都只顧著「背誦」,而缺乏「思辨」嗎?

過去歷史之所以被視為無用、無趣,就是因為我們都只是死背強記,但卻不仔細思辨。呂老師認為,這件事情的最佳方法,就是每讀到一個歷史人物要做出重大的決定的時候,把書蓋上,設身處地的去想:「他會怎麼做?如果我是他,我會怎麼做?這些作法,分別會帶來哪些後果?」待想清楚了,再把書翻開來,看看他是怎麼處理這些困境的。

很多人讀到了碩博士,但遇到人生難題時還像是個孩子一樣,書本裡的東西卻一點也無法應用在自己的生活上。雖然過去的人遭遇到的困境不可能跟你完全相同,但都可以作為參考。歷史,應該是一個「以過去為鏡」的練習。

2.我們活在一個「格局未定」的時代,因為未定,所以什麼都還有可能

遠古夏商周時期,因為遵循的是血親制度,如果你留著貴族的血,就世世代代當貴族,如果你爸媽是奴隸,就世世代代都是奴隸。或許你會說,這不是很悲慘嗎?但任何制度既然會存在,就有好也會有壞。血親制度的好處是「安定」,相反地,現在雖然盛行資本主義,人人卻心中懷抱著安和寂寞

每一個時代,都需要一個可以奉行的價值觀,夏商周奉行的是「禮」,爾後一直到鴉片戰爭前我們奉行的是儒家思想,但從那時至今的我們,全球各文化交融,百家爭鳴,你可能看韓劇、用Hello Kitty手機殼、幫巴西隊加油、或是用YouTubeFacebook分享生活,或許我們該認真想想,什麼才是我們這個時代,屬於我們的文化呢?

3.每一個人一生都會碰到命運轉折的機會,抓住了從此一飛沖天,錯過了此生懷才不遇。

這世界上講求的不外乎是兩件事情:「需要」和「有用」。在人家需要的時候,提供你有用的部份,這樣才能在這個社會上生存。張良就是在圯上老人那裡學會「忍」(既然要忍,就要一忍到底,不動聲色)與「先」(事事都要搶得絕對的先機)的道理,又習得兵法,待項羽需要適時用上,流芳百世。

4.這世界上的學問有兩種,一種是「衰世之學」,一種是「盛事之學」

如果你讀了一本書或一篇文章,頻頻點頭覺得被說中了,然後長長地嘆一口氣,這樣的學問就是「衰世之學」(開始反省我自己的文章好像都是這種冏);但如果你讀了一篇文章,不但指出,還會讓你想捲起袖子躍躍欲試改變現狀,這就是「盛世之學」。從今以後,寫文章一定要長長提醒自己,至少提供一些方向,不要只是哀傷阿~

5. 如果你跟對方頻率相同,合作起來就是佳話,如果落差太大,就會變成笑話

這點不論在職場或是人際都很適用。有時候我們會覺得老闆(或同事)腦袋有洞,為什麼會說了不聽,聽了又不懂,懂了又不做,做又做不好,做不好還怪我?也有時候我們會想不透為什麼我這麼愛他,對他這麼好,他卻無動於衷?為什麼我已經說得這麼明白,他還要纏著我不放?說穿了,只是頻率不對,再多努力,也是笑話。

像張良和圯上老人分離之後又回來說「五天之後見」,如果那時張良早就轉身離開LOL,不是成為笑話了嗎?學習辨識那些真正跟你磁場類似的人,才能製造佳話,少走冤枉路;相反地如果已經知道對方和你不對頻,就要試著調整自己的期待。

6.面對困境時我們通常有兩個選擇:面對現實或掩耳盜鈴,我們都知道該面對現實,但大多數的時候我們會選擇掩耳盜鈴。

我們都知道自欺欺人是很糟糕的,可是當我們發現自己積習難改的缺點,常常還是會騙自己,尤其當你的感情超越了理,驕傲勝過了謙卑,更容易如此。這也是為什麼,秦始皇到後期每下愈況,卻還是不斷地殺人除異己、刻碑頌功。為什麼我們會明知故犯,不願意面對現實呢?因為「面對」往往是很痛苦的,尤其當你逃避成性之後,又缺乏可以勸諫你的人,你就會不斷地騙自己下去。

就像呂老師書中說的:「世界上越聰明的人越會自欺,因為他不能接受自己不像想像中那般聰明。當人走到了這條路上,他就離悲哀和失敗不遠了。」

7.人生的成敗都是相對的,你擁有了一些,也會失去一些。

要統治一個國家是要有方法的,下者治之以「力」,但會讓人想反,中者治之以「智」,但其他人會猜疑,上者治之以「德」[2],但還是無法防範別人說你壞話。儒家的層次大概就只於此,但道家更是厲害,可以治於無形,別人都不知道你是怎麼辦到的。

或許我們智慧有限,無法做到道家的層次,但至少可以確定每一種待人的方法,都有其利弊;每一種獲得,背後也隱含了一些失去。所以,也不需要過度去羨慕他人的成功,畢竟他的成功,必然也犧牲了一部分的什麼,而你的一文不名,也同時擁有了他所沒有的一部分快樂。如果你不太相信,這裡提供一個問題讓你思考:「倘若明天你就可以變成美國的總統,你願意嗎?為什麼?」

整體來說,這本書一拿到就難以釋手,因為很想知道秦始皇後來怎麼了,就興奮地像看小說一樣看下去,中間呂老師說要停下來的地方,我也有蓋上書來想。越到後面,就越發現秦始皇其實只有101招「殺無赦」,但同時也看到一個人如何改變,一個朝代如何由盛轉衰。最深刻的體會是:沒有人會一次就跌到谷底,那些最後一敗塗地的人,往往是在好多次機會當中,都選擇剛愎自用。慎之,戒之阿!

 

其他經典摘句

l   一個人忍人所不能忍,到他得志的時候必然狠(p.117

l   有時史書上不表現之處,才是大表現之處(P.120

l   人成功做後的第一件事,往往是他最想做的事(P.121

l   歷史學不講空話,每一個觀點都要有相關的例證來佐證之(幾乎每章都有這句)

註解

[1]古詩《迢迢牽牛星》裡面有提及「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2]孟子服人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孟子‧公孫丑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