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所有文章 » 其他雜文集 » 20200129閱讀筆記:創傷,復原與隱喻

20200129閱讀筆記:創傷,復原與隱喻

據說下學期要修這些日子幫我很多的「治療」,大年初五,不想寫論文的我,今天很乖的找了老闆15年前的論文來讀。摘要反思如下:

文獻──創傷與復原:沙遊治療中的療癒象徵黃宗堅,2005

這篇論文簡介沙遊治療,起源是來自於1911年H.G. Wells 醫生發現的「地板遊戲」,1979年Margaret Lowenfeld醫生開始拿沙箱讓孩子佈置談論箱子李的內容(Hutton,2004Lowenfeld,1950),稱之為「世界技巧」(world tichque)或「世界遊戲」(world play)。後來榮格師Dora Kalff見到這方法,在榮格的鼓勵下加入一些象徵的元素,將其應用到兒童與成人個案上面並命名為「沙遊治療」( therapy)。Ammann(1994)認為它其實就像是一做「心靈花園」,治療師和告案在其中可以有機會創造個體化(individualization)的歷程。

黃宗堅2005認為其提供了至少三個向度的橋樑,得以連接潛意識:

  • 內在的關照:觸碰沙子產生「動覺經驗」(Kinesthtic experence),讓個案的關注焦點從外在轉到內在經驗的世界。
  • 能量的激發:治療師蒐集的小物件(miniatures)之所以會吸引個案,是因為它們激起了個案抑制的心靈元素(psyche components),讓個案藉由沙遊的世界將其呈現出來。
  • 安全的陪伴,拓展,對話省思:治療師可以在案主身後記錄、拍照(the sand picture)、陪伴等等,創造一個安全的空間,將過程和和畫面與案主討論(不過一開始要避免太多意識與認知介入),讓案主可以將它與一些個人意義的事物做。治療師常用的提問句型如:「我在這沙盤中看到……」、「它想告訴我……」或「它讓我聯想到……」等等。

初始沙盤(initial tray)通常很重要,Kalff(1980)認為它至少有幾種特徵:

  • 表明案主對於治療的
  • 他和潛意識之間的關係
  • 他的問題或困擾
  • 可能的解決方式(對,說不定第一個盤就有解決方式了)

但是個案擺的第一個沙盤可能不是初始沙盤,而是「面具沙盤」(persona tray),所以Mitchell與Friedman(2003)認為它應該能觀察到下面的五種現象:

  1. 能量點(the energy spots)在哪?
  2. 困擾點(the trouble spots)在哪?
  3. 哪類型的現象群集(grouping)在一起?
  4. 沙盤中力量或資源在哪裡?
  5. 沙盤中呈現了哪些創傷或復原的主題?

既然講到了創傷與修復,Mitchell與Friedman(2003)認為下面這些元素都和創傷修復有關,而隨著治療的推進,創傷的象徵會逐漸減少,修復的象徵會逐漸增加。

創傷(wounding)暗示的主題 復原療癒暗示的主題
1.          的(chaotic)

2.          空洞的(empty)

3.          分裂的(split)

4.          受限制的(comfined)

5.          遭到忽略的(negeletcted)

6.          隱藏的(hidden)

7.          俯臥的(prone)

8.          受傷害的(injured)

9.          受威脅的(threatened)

10.      受阻的(hindered)

1.          填補縫隙或弭平分歧的(bridging)

2.          歷程的(journeying)

3.          活力充沛的(energizing)

4.          進入比較深層次的(going deeper)

5.          誕生的(brithing)

6.          撫育的(nuturing)

7.          改變的(changed)

8.          心靈層次的(spiritual)

9.          置於中心的(centered)

10.      整合的(integrated)

看完老師這篇再看我先前擺的沙盤,有種手抖的感覺……。

我的盤(我印象中應該有這幾次)

第一盤(20191029)

第二盤(20191209)

第三盤(202000117)

參考文獻

Ammann, R. (1994)。 The sandtray as a garden of the soul。Journal of sandplay therapy, 4(1),頁 46-65。

Hutton, D. (2004)。 Margaret Lowenfeld’s ‘World Technique’。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9(4),頁 605-612。

Kalff, D. (1980)。 Sandplay。Boston, MA: Beacon

Lowenfeld, M. (1950)。 The nature and use of the Lowenfeld World Technique in work with children and adults。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30(2),頁 325-331。

Mitchell, R. R.、Friedman, H. S. (2003)。 Using sandplay in therapy with adults。Play therapy with adults,頁 195-232。

黃宗堅 (2005)。 創傷與復原:沙遊治療中的療癒象徵。季刊, 41(1),頁 12-20。 doi: 10.29742/gq.200503.0002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