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上課大綱
social influence
a.Classic studies in social influence
a.1 Solomon Asch (1951)
(majority influence)
a.2 Muzafer Sherif (1935) Autokinetic paradigm/effect
(how groups form norms)
a.3 Stanley Milgram (1963) Obedience study
(Why people obey orders from authority)
b.Compliance
b.1 Foot-in-the-door technique
b.2 Door-in-the-face technique
b.3 Gender differences
c.Milgram’s Obedience Studies(Video)
d.Zimbardo–prisoner’s experiment
e.self reference effect
f.去個人化:優缺為何?
g.social impact theory
B.Reference:
http://tinyurl.com/socialinfluence
http://tinyurl.com/dkjptj
http://tinyurl.com/dekjut
(影片)
C.其他事項
a.今天的上課內容,大部分可以自”電醒世界的人”與”路西法效應”中看到更詳盡的說明。
b.LTM較差,忘記自己看什麼書的人可以mail來問我
c.對LDRR(遠距戀情)研究群組討論有興趣者,可以每週一下午4:00到N221先聽聽看
d.下週考試內容,會出很大的題目,一般而言有唸就有分,不過請各位記憶一些實驗或研究結果吧:
茲以一本不考的好書,舉例說明之
d.1 我悲觀,但我成功:負面思考的正面威力
當我們談論到一個人的人格特質時,『樂觀』與『悲觀』常常被當作一體兩面的形容詞,在一般既有的觀念中,前者通常代表著積極進取、健康快樂的正面人生態度;後者則往往被認定為具有保守退縮、黑暗憂傷的負面意味。
【我悲觀,但我成功】這本書,顛覆了上述傳統的觀點,帶領我們以不同於以往的角度來審視『悲觀』的人格特質,提示負面思考也可有其正向驅力,可以導引個人迎向成功!
樂觀的人在面對新挑戰或接受艱鉅任務時,往往是採取一種『順其自然、船到橋頭自然直』的態度,不預先去做太多的設想、打算與計畫,以免讓自己陷於焦慮的情緒中,反而有礙敏捷思考及臨場反應;然而悲觀者在面對任務或難題時,卻無法自拔地容易將思緒導入對各種可能發生情境的揣摩假設與因應之道的沙盤推演,因此他們較容易顯現出緊張並讓旁人感受到焦慮的情緒。
作者指出,「焦慮與否」的確是樂觀者與悲觀者間思考與處事過程根本上的差異:前者排斥並拒絕產生焦慮感;後者則視焦慮為理所當然。
然而,作者卻從研究中發現,悲觀者的焦慮情緒,非但對其不是一種阻力,反而是一種處理事情的策略,他們面對並借助這種焦慮感,促使自己去設想與規劃處理事情的步驟與方法,而在這鉅細靡遺的情境設想、反覆推演及研擬因應策略的過程中,他們的焦慮感因而從頂峰向下緩降,焦慮逐漸得到紓解與排除,任務與挑戰也就在這反覆【思索解決方法】的流轉中處理完成。
如果沒有經過這樣的發展程序,強迫處事上容易焦慮的人不要焦慮,等於是阻止他們去思考與解決問題,不但使得他們反而容易把事情搞砸,也會抑制這類人格特質者的成就與發展。因此,作者指出這種「策略性悲觀」,反而是一種負面思考的正面威力!
作者同時指出「策略性悲觀」不同於「天生的悲觀」,亦即策略性悲觀者並不是對所有事情皆朝向負面思考的傾向,而是對於他們不曾經歷過、較沒把握或較在乎成敗的事情,所展現的一種處事哲學。因此我們不乏發現周遭共事的友人中,平常笑口常開、隨和幽默,但是一旦碰到處理正事的時候,就突然變得拘謹嚴肅起來。經由本書的解析,使我們理解要這類人不要杞人憂天,倒不如放手讓他們面對焦慮並且處理它,反而才真正有益其身心發展,並能促使其迎向成功
reference:http://tinyurl.com/d8lbrd
d.2範例問題:
1.什麼是防衛性悲觀?與天生的悲觀有何不同?試比較之(10%)
2.為什麼悲觀的人可以成功?(5%)請舉實驗例證說明之(5%)
d.3 一本書大約考1~2題(20分),再將所得分數乘以.5,每本佔本學期成績(10%)
P.s.我建議各位在考前翻閱一下目錄,以凝固對書中的記憶,也較有一個全局的思維
我不希望又有人因為沒看網誌,再抱怨不知出題方式
P.sII.下週考試流程:9:10 在N206 與 南B考試–>寫完者交卷自動去N100上課(老師約莫10:00開始上,老師說晚進來上課也沒差)
e.(低調)上課時播放的影片檔老師有一份給我,想要研究檔案傳輸下的情緒變動的人可以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