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其實我也不想離開你喏 !」她用食指捲著髮梢說著。
「那就不要離開吶。」我故作鎮定,但仍難掩激動的情緒,凝視著咖啡杯上的奶泡,想藉由泡泡顆粒拉近我們的距離。
「可是我覺得,在一起好像也不能怎樣的樣子。」說著一邊順順白色牛仔布製的吊帶裙,無趣地看著指甲。
我這時候體認到,再說什麼也沒有用了。就像過往的浪漫不會今天再跳出來與你招手,逝去的passion也不屑為你停留。
—
多年前在『國境之南,太陽之西』讀到類似這樣的文字時(詳細內容已經記得不是很清楚),總是和男主角一樣充滿無奈與隱隱的不滿。
正如同在最大石頭悖論一文中所提到的,若是我們永遠不滿足於現在的石頭,那麼為什麼要進入一段關係?如果抱持著這樣的心態,那豈不是「進入關係,就是為了結束」?
Sternberg(1998)在他的Love is a story中提出了一個看法,讓我對這樣的想法徹底改觀:
「我們進入關係,是因為對方符合我們當下的需求;我們離開關係,是因為我們不再能滿足彼此的需求。」
你說這不是廢話嗎,不用說我也知道。然而這句話的重點在「不再」兩個字。
「我真的不懂,我們不是一直好好的嗎?」品冠在MV裡如是說。
理論上,並不存在「一直好好的」這個事實。
People change.
一開始我們對這關係所需求的東西很少,牽手就感動,擁抱就落淚,接吻便臉紅心跳。他的一通關心電話就能填滿妳整晚的空虛寂寥,妳的回眸一笑就能掀起他心底小鹿亂撞,曾幾何時,電話變多,笑容卻變少。
一開始他的體貼關懷,可能符合你的理想狀態。我們是人,需要被呵護,被照顧,需要感受到有人是可以無條件地關懷我們的,就像我們對自己一樣。
曾幾何時,這樣的關懷變得令你感到窒息不舒服,想說又怕傷感情。
「我以前也是這樣,你那時不是也很愛我?」
「你不是說妳喜歡我的天真和自然?現在卻又說我不成熟?」
「妳說過你喜歡獨立的女孩,現在又說我冷淡?」
「寶貝,那是以前了。」他無感動地說。
以前在偶像劇聽到類似這樣地對白,我都會想拿椅子砸男主角。
不過事實上,他說得是對的。
一段關係是否能維持,不在彼此瞬間能被吸引多深,而在兩人共同走的方向能多遠多長。
兩人都在改變。
一些一開始吸引彼此的特質可能隨著時間漸漸變成相互討厭的特質了。
一些原先覺得新鮮有趣的東西也隨著時間相處變得索然無味了。
當初的她誇你傻傻地好可愛,現在的她可能已經把這句話拿去形容下一個保存期限還沒過的新鮮男孩了。
那麼怎樣才能增加自己的賞味期限呢?
我們都在成長。在關係裡步調能一直調控得很好的人,在不同的時間點裡提供對方不同的需要,如此才能走的長久。簡言之,也就是自己的成長加分,必須恰巧也是對方所欠缺與需要的。兩年前她喜歡瘋狂,你帶她上山下海,玩遍台灣;一年前她重心在社團,你與她分享社團經營的經驗,現在她嚮往自由,那你又能給她什麼?放她去飛?
如果我們在關係中一直給予、形塑自己符合對方的需求,那麼我們很快就會疲累,委屈,不快樂。
如果我們在關係中一直索求、希冀對方能永遠滿足自己的渴望,不斷地擴張,那麼將會使兩人的關係變得緊繃而危險。
如果你想成為的人(也就是你的ideal self),與你本身想成長的方向,和她所希望得到的一致,那麼在關係中你便可以同時滿足了自我實現的需求與親和需求。原因是你因為她變成一個更好的人,一個你也希望「成為」的人,而這個更好的人也能符合她「變大的胃口」。
比方說一開始她喜歡我像個孩子,但我不能一直是個孩子。隨著時間的推進,她漸漸喜歡成熟穩重的人,而我自己也想要變成一個成熟穩重的人(不單是因為她),如此兩人的「理想我」才能在未來如同y=sinx 與 y=cosx 一般,在未來不斷相遇交集。
問題是,如何找到這樣的人?
自己的需求和對方衝突時,「自主」與「關係」間如何取捨?
不過在解決這些問題之前,我想更重要的是下面兩個問題:
「什麼是你的理想我?」
「你現在對愛情的要求是什麼呢?十年以後你對愛情的要求是什麼呢?」
寫這篇的主要目的是想告訴大家(包括我自己在內)
關係的結束絕不可能是因為「不變」所造成的;
反之,是因為彼此「變動的方向不同」,或正是因為「她變了,而你還在原地。」
在一起的意義是兩人心靈上要真的走在一起,一起成長,一起踩著彼此的腳印;
而不是假象的穩定,實際上彼此已經在某個turning point 朝不同方向前進了。
「因為你沒跟上,所以沒發現你已經不是我最大的石頭了…」
MV女主角應該如是說,即使她尚未找到這顆石頭。
另附上一個現實而悲慘的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