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所有文章 » 哈那動物園 » 找回最初的感覺

找回最初的感覺

 

「我想,可能是了吧。」

這是在闊別一週沒見面之後,從她口中聽到的第一句話,
我像是在世界末日被插了菊花,從背脊涼到腦髓,當下的第一個直覺是:阿?騙人的吧?!

「為什麼呢?」我握著她的手,她的手沒有溫度地顫抖;
我們在當時的貓空大學二字頭教室(就是現在的學思樓)一樓階梯上緊靠,
她的眼睛裡我卻什麼也讀取不到…

「不知道。」她低著頭,側過臉。

「所以你是更之前就知道了?那你怎麼沒跟我說?」

「我以為,過一陣子會好…」

「那你怎麼一點都不難過?」

「我已經在發現的時候很難過過了…」雖然這樣說,她眼眶還是滲出淚光。

「怎麼辦呢…沒關係,我來想辦法…幾天後再說吧。」

當時我年紀還小,心想怎麼可能有解決不了的事情,
殊不知與人有關的事情,許多時候不是努力就能解決的。

更多的時候,正是因為努力得太多,使自己失去得更多。

她也很累了,因為營隊72小時沒睡,雖然內心的疑惑像青藏高原上的牛一樣多,
但還是不忍心看到她佈滿血絲的眼睛再被眼淚侵襲,默默地送她回去。

那天,我幾乎像是被抽掉神經的牙齒一般,六神無主的搭上計程車。

計程車上,我倚著右邊的車窗,很悶,卻哭不出來。

司機伯伯跟我聊了很多,而我現在唯一記得的,是他的金錢至上論。

「女生都是這樣拉!沒感覺就把你甩了。像現在跟女生出去,
我都自掏腰包付錢。一開始幾次還可以,但是這樣裝闊能裝多久?」

「你讀政大,又念哲學,我講這些你應該比我還懂。
好好讀書,多賺點錢比較實際。」

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我不符合你的期待,
那當初為什麼要跟我在一起?又怎麼會突然「沒感覺」了呢?

「沒感覺了」這四個字一說出口,就像是電影「全面啟動」裡的kick一樣,
逼迫我去懷疑,原來以前你說的「我愛你」都是錄音,一切只是一場夢境?

從那天開始,我的人生課題就變成:如何處理「沒感覺」

於是我翻遍所有中正圖書館哲學的書籍,
從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到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
沒有任何一本在談「為什麼會變得沒感覺?」或者「沒感覺了怎麼辦?」。

即使上網搜尋「沒感覺了怎麼辦?」,也找不到滿意的解答1

「傻瓜,哪有哲學家會談這個。」

終於在我走到哲學類書架背面的心理學架,無意間看到一本Sternberg的「三因論」之後,豁然開朗,我笑著對自己如是說。

根據Sternberg(1986)提出的理論中,
他發現所謂的「感覺」,就是心理學家常說的Passion(激情)2

激情在一開始交往的2~3個月內會飆到最高峰,然後又會急速的下降。
(她告訴我沒感覺的那天,恰好滿2個月)

雖然如此,Sternberg告訴我們別氣餒,
因為一般而言親密和承諾會隨交往的時間越久,逐漸上升。

不過這也是為什麼二個月左右,雙方就開始感覺淡了,而實驗室進行的戀愛實驗,也常是只收六個月以上「穩定交往」的伴侶。

當時我幾乎變成Sternberg的信徒,每天抱著那本書睡覺
──直到我看完書的那天,才厄挽地發現:他並沒有告訴我該怎麼辦……

當然最後還是了。畢竟,當時的我想不出好方法,讓愛回到最初

雖然幾年前還是傻傻的進了心理系,但總是抱持著

「心理學是一門只負責解釋,不負責解決的科學」的心態念下去。
(用英文說就是Explain everything, but solve noting!)

然而,又一次「沒感覺而分手」,再次敲痛了我的心扉。

以前可以推拖自己年紀小所以不知該怎麼辦,但為何數年後,念了許多戀愛相關的文章後,還是一樣不知從何「找回感覺」?

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當初好不容易再次相信的愛情,像手心融化成水的冰,順著感情線滲入沙灘裡。

坊間許多戀愛的書都說我們在戀愛中要「體諒、包容、同理、溝通」;
但也沒有一本書告訴我們,要如何找回最初的感覺。

幾次下來,你甚至開始懷疑起,是不是所有的愛情都起源於甜美,但終將幻滅?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要被解決的問題是:
「為什麼我們要進入一段戀愛關係?」

這是我老闆演講時常常用來開場的一個問題。

許多有關情侶衝突的研究指出,我們在愛情及婚姻關係中經歷的壓力語言和憤怒,常常需要兩人一起努力,一個人傻乎拚命維繫不見得有用(Bodenmann, Meuwly, Bradbury, Gmelch, & Ledermann, 1987)(蕭英玲, 2010謝雨生與周玉慧, 2010),
結果不論是謝雨生與周玉慧老師跨300多對夫妻的縱貫研究,或是蕭英玲老師針對新婚三年夫妻婚姻滿意度的變化進行貫時性的對偶分析

都得到與西方研究一致的結果──結婚越久,滿意度越低,第一年變化最劇烈

更悲慘的是,雖然東西方研究都指出在生小孩之後,婚姻滿意度會一直下降(當然剛開始會有短到在數線上看不到的蜜月期)

可是在出現家務分工之後(這是他們婚姻的轉捩點,Turning Point),西方人的婚姻滿意度大抵上都會緩緩地回溫,而我們最多就是維持「低穩定」。

綜合上述,寫論文的時後就可以在文末問一句:
「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嗎?」

如果你在乎的(依變項)是婚姻滿意度或關係品質,那麼答案是肯定的。

面對這麼多悲慘的如果,
你可能會學梁靜茹說哪有那麼多如果!愛根本沒有如果等等。

一位同是讀心理系的郭姓帥哥語重心長的跟我說:
「小花,你講得這麼悲觀,誰還要談戀愛阿!」

的確,很多時候我們愛得比不愛更痛苦,這也不禁讓我想起簡禎在《水問》裡的一句話:

「是不是來自於生的終歸於死,癡守於愛的終將成恨?是不是春到芳菲春將淡,情到深處情轉薄?」

於是在痛徹心扉之後,你決定將心上鎖,拒絕再相信愛情。

但若真是如此,人豈不是具有被虐傾向的奇怪動物?

明知愛情路艱難,
我們卻仍死守著身邊的他,過去的記憶,與那些充滿歡笑淚水的曾經?

仍傻傻地在他一次次的背叛之後,還是選擇相信最後可能有改變的契機?

仍癡癡地在他狠狠地甩了自己之後,還哭著企盼,卑微地祈求,希冀一切還有轉圜的餘地?

仍毅然決然地嫁進對方家裡,勇敢面對難解的婆媳問題(許詩淇、黃囇莉, 2006黃囇莉、許詩淇, 2006)?

「如果在一起有1/3的機率會分開,如果婚姻真的是愛情的墳墓,那我們為什麼要結婚?」

終於我按耐不住心中像行天宮魚池中鯉魚嘴巴一樣多的問號,舉手問這個問題。

「阿…雖然是這樣說拉,但有鑑於台灣生育率這麼低,我想還是結婚比較好。」

謝雨生老師遲疑了一下子之後,做了一個相當生物性的回答,全場婚姻與家庭研究領域的老師先進們都哄堂大笑,但我卻笑不出來。

幸好,更有智慧的答案,是會後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副所長朱瑞玲老師的回答:
「小花,我們一定是從婚姻與感情中得到了一些什麼。我們又不是傻瓜。」

但是,這些「什麼」究竟是「什麼」呢?

總不能像村上村樹在每一本書裡面都提到的那個「什麼」一樣,

在看完都不知道那是「什麼」吧?

愛家協會的黃維仁博士(2002)的答案是:

「唯有在戀愛中,人的二個基本心理需求可以同時得滿足:
一是無條件被人接納,二是在所愛的人心中居首位。」

我老闆的答案則是(大概的內容是這樣)

「人生就這麼匆匆幾十載,身邊的人來來去去。
有時候夜闌人靜,你坐下來想一想,這輩子到底有什麼是能留下來的呢?
我存在與不存在到底有什麼差別?想著想著就覺得孤獨寂寞起來。」

「但是如果有一個人能一直在你身邊,凝視著你的生活、你的一舉一動、
在你孤單寂寞時陪在你身邊,即使有時候他會摔杯子、發脾氣、誤會你,
我們仍需要這樣一個人。因為他見證我們,見證我們曾經活過。」

黃素菲老師在台科大的演講也提過3

「這也就是為什麼分手那麼痛。當時他說,不論這世界如何崩塌,
永遠站在你身邊,支持你,握緊你的手,凝視妳的眼,直到最後一顆石頭落下;
如今,他不再站在你身邊,他不再凝視妳了,而跑去凝視別人了,握別人的手,為別人擋石頭…」

這些老師提及的好處與甜頭,或許多多少少與初始愛得轟轟烈烈的「感覺」有關
但是那些能維持較長關係的人,在乎的不應該「只是感覺」。

很多人為了愛情的浪漫糖衣走進鮮花店
交往一段時間後卻發現他的眼神已經不再能讓你感到觸電

很多人為了帶給彼此幸福走進愛情的殿堂
交往一段時間後卻發現這個殿堂充滿辛苦與悲傷

如果「感覺」就像畢業典禮時從學弟妹手中得到的氦氣球一樣不能持久
那麼什麼才是我們在愛情裡可以依靠的方向?我們又應該在乎什麼?

根據我常提到的米開朗基羅效應(Rusbult, Finkel, & Kumashiro, 2009),
唯有那些在關係裡漸漸更喜歡自己的人,接納彼此的人,才能走得長久。

簡言之,只靠甜蜜激情的愛情卡車,是不能跑很遠的!

不論最後是不是還在一起,重要的是自我成長。

看到這裡,
或許你會發現這篇文章跟大多數市面上的書結論一樣,了無新意

或許你會大聲嚷嚷:
「你騙人,我周遭有許多情侶交往好多年了,他們還不是很甜蜜?」
「我爺爺奶奶都已經八十好幾了,還不是常常摟摟抱抱?」

並不是說長遠的關係與「感覺」無關,
而是說除了「感覺」以外,還有更多需要被解決的問題,

這些問題更直接地影響兩人關係。
舉例而言,卓紋君曾針對華人愛情與婚姻的階段性問題進行回顧(卓紋君, 2000a2000b),

她區分出四個不同的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4~5個問題會影響到親密關係的分與合。

其中,不論在前兩階段的吸引力,或後兩階段的性行為多寡,都會影響到兩人的關係。可見「感覺」在現今年輕族群中然扮演一定的地位。

講這麼多廢話,到底怎樣才能找回感覺?

愛情心理學上最常被使用的比喻,就是存款與提款。

根據「社會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人與人之間都有一個感情的帳戶,
一個微笑就是存了一筆愛的款項,一句尖酸刻薄的話等於提款(黃維仁, 2002)。

找回感覺很簡單,就是多存款,少提款。

你說這不是又是屁話嗎?重點是要怎麼存?

「你們怎麼能在一起這麼久阿!」多年前我問補習班的正妹導師,

當時她已經與男朋友交往了5年,現在已經結婚了。

「儲蓄幸福阿!」那時她洋溢著微笑跟我說。

「怎樣儲蓄呢?」

「不知道怎麼說耶,很難形容…」那時我應該要打破砂鍋問到底的。

***(如果按end的人看這段就好)***

但多年後的今天,科學至少證明了一個儲蓄幸福,減少提款的方法──書寫。

  1. 表達性的情緒書寫(Expressive Emotional Writing)

Pennebaker 的一系列研究中都支持,在書寫難過的事情時,不要只寫事件本身,

而要仔細描述自己的感受與負面情感,有助於緩和負面事件的心理傷害(Trauma)
(Pennebaker, 1997Pennebaker, Kiecoltglaser, & Glaser, 1988)。

  1. 感恩與幸福書寫

Wiseman(2009)在《心理學家教你59秒變A咖》一書中整理了許多書寫研究,
並歸納出一個結論是:

如果每天記錄與伴侶發生的幸福的事情、感謝對方對你的好,將讓自己更快樂,有助於關係的維持。

這些研究也與多年來感恩的系列研究結果一致(Grant & Gino, 2010)。

為什麼感恩有用?因為他涉及三個重要的歷程:

  1. 查覺自己原來如此的匱乏、不完美
  2. 但幸好有一個人願意幫你,支持你,無條件地挺你,尤其是在你最失意的時候
  3. 形成正向回饋,對方接受到感恩之後,臉上的微笑正是兩人關係加深的保證。

同樣的,

今年Algoe, Gable, & Maisel (2010)邀請134位交往3個月以上的伴侶進行實驗,結果發現能從小事中感恩的伴侶傾向有更高的關係滿意度。

所以,

當我們不再把他的關心電話視為理所當然
不再把他的溫馨接送當作天經地義
不再把他的離開視為是一種拋棄
聊長一點的熱線、遲一點的時間、遠一點的距離似乎都變得稍微可以容忍了。

  1. 原諒書寫(Forgiveness Expressive Writing)

Romero(2008)請62位大學生書寫一件對方傷害到自己的事情,
結果發現,在書寫中能盡量使用觀點轉換的人,將有助於兩人的關係。

說得簡單,但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們卻被情緒衝昏了頭,常常無法轉換觀點。

這時候你需要下一種書寫。

金樹人(2004)也支持Romero的結果。他發現依序採用不同人稱的方式書寫負面事件,有助於緩和情緒。

這是一種特別的日記書寫方式,當你每每想起過去難過的事情,請先像寫日記一樣寫下來,然後,再用第二,第三人稱寫一次同樣的事情4

如此寫完之後,你會有不一樣的體悟(請容我賣個關子,自己試試看吧)。

綜合上述,找回感覺的方法並不如陶喆周杰倫所以為的一樣簡單。

至少,我們必須花心思去經營、去表達、去感恩、以及──去動筆。

每天記錄下快樂與難過的點點滴滴,你也可以將幸福的感覺一點一點的存進去。

不過,如果你因為如此就輕易相信書寫的力量,那麼我們還是把愛看得像陶喆或周杰倫唱得一樣太簡單。

我第二個女朋友在古時候就洞悉這套方法,
在我跟她提分手之後,她拚死拚活地寫了一本「我們愛的回憶」給我。

我很感動,但是It didn't work.

最後我們還是分手了。

多年以後,這本回憶錄還完好地被我叮嚀珍重地保存在箱子裡, 可是為什麼當初這本「幸福回憶錄」當初起不了作用?

說好的狗屁幸福書寫呢?

原因很簡單:一切都來得太晚。

  1. 當你在「儲存感覺」時,必須確認對方還願意努力。
    多年來Knee進行的一系列研究中都發現,只要一方不再相信愛情,
    不再相信一切困難是可以被改變的,這段關係就比較難繼續維持(Knee, 1998)。
    因為在一起需要兩個人同意的,但分手只要一個人點頭就可以。
    當悲傷與難過持續累積,幾次溝通又未果, 再多的幸福日記也無法挽回千瘡百孔的過去。
  2. 如同張宇所唱,一切都要趁早(愛與不愛都是)。 如同你在前面看到的樂觀研究結果, 過去許多研究都支持在親密關係中 更多的積極與期望、更正向的歸因、更少的消極行為與更多的寬容, 最能有效地保持滿意度及成熟地面對問題,
    但對於那些已經有問題的情侶,這似乎不是唯一解。更多的時候,他們需要的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儘管這些方法會牽動到許多負面情緒(McNulty & Russell, 2010)。
    當兩人之間的問題沒有被正視與解決,再多的幸福回憶也只是掩耳盜鈴而已。

因此,回到文首的故事,
幾年後我終於了解,時間就算回到她或她跟我說沒感覺的當下,一且還是都已太晚5

人總不能等到債主追上門了,才下定決心要開始存錢吧?

幸福不難,難在我們常常不夠敏感
不夠敏於察覺感覺流逝的訊息

所以最後還是分手了,怎麼辦?

提供一個想法上的出口是:

每次我想到之前的女朋友離開我很難過時 ,我就會想起那天那夜那個晚上,她犧牲最重視的睡眠,撐著紅著眼睛幫我趕推甄的資料,凌晨時累倒在沙發上的光景。

想起落榜當天的下午,她按奈著比我還要難過的心情,悉心安慰我抑鬱的傷心。
她的笑容與關心,都是那麼的真實,真實到不用打翻陀螺圖騰也願意相信6

想起這些,就能悄悄地證明,愛不是一場夢境,而是一個美麗的曾經。
這些曾經不會消失,它化為你生命中的一部分,陪伴你走接下來的人生7

當你偶爾想起這些記憶,你會發現,原來他一直都在,只是以另一種形式陪伴你。
而如果希望這些曾經能永續,就不能在沒感覺時才處理。

 

[8]文內故事改編自真人真事。

[9]所有研究結果與性別差異均只是描述平均值,尚須注意個別差異

[10]文中他她你妳為行文簡便故,可視為隨機編排

延伸閱讀

  • Algoe, S. B., Gable, S. L., & Maisel, N. C. (2010). It's the little things: Everyday gratitude as a booster shot for romantic relationships.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7(2), 217-233. doi: 10.1111/j.1475-6811.2010.01273.x
  • Bodenmann, G., Meuwly, N., Bradbury, T. N., Gmelch, S., & Ledermann, T. (1987). Stress, anger, and verbal aggression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Moderating effects of individual and dyadic coping.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7(3), 408-424. doi: 10.1177/0265407510361616
  • Downey, G., Freitas, A. L., Michaelis, B., & Khouri, H. (1998). The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in close relationships: Rejection sensitivity and rejection by romantic partn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5(2), 545-560.
  • Grant, A. M., & Gino, F. (2010). A Little Thanks Goes a Long Way: Explaining Why Gratitude Expressions Motivate Prosocial Behavio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8(6), 946-955. doi: 10.1037/a0017935
  • Karney, B.R., & Bradbury, T.N. (1995). THE LONGITUDINAL COURSE OF MARITAL QUALITY AND STABILITY – A REVIEW OF THEORY, METHOD, AND RESEAR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8(1), 3-34.
  • Knee, C. R. (1998). Implicit theories of relationships: Assessment and prediction of romantic relationship initiation, coping, and longev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4(2), 360-370.
  • McNulty, J. K., & Russell, V. M. (2010). When “Negative” Behaviors Are Positive: A Contextual Analysis of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Problem-Solving Behaviors on Changes in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8(4), 587-604. doi: 10.1037/a0017479
  • Murray, S. L., & Holmes, J. G. (1997). A leap of faith? Positive illusions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3(6), 586-604.
  • Pennebaker, J. W. (1997). Writing about emotional experiences as a therapeutic process. Psychological Science, 8(3), 162-166.
  • Pennebaker, J. W., Kiecoltglaser, J. K., & Glaser, R. (1988). DISCLOSURE OF TRAUMAS AND IMMUNE FUNCTION – HEALTH IMPLICATIONS FOR PSYCHOTHERAP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56(2), 239-245.
  • Romero, C. (2008). Writing wrongs: Promoting forgiveness through expressive writing.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5(4), 625-642. doi: 10.1177/0265407508093788
  • Rusbult, C. E., Finkel, E. J., & Kumashiro, M. (2009). The Michelangelo Phenomenon.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8(6), 305-309.
  • Sorenson, K. A., Russell, S. M., Harkness, D. J., & Harvey, J. H. (1993). Account-Making, Confiding, And Coping With The Ending Of A Close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8(1), 73-86.
  • Sternberg, R. J. (1986). 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Psychological Review, 93(2), 119-135.
  • Wiseman, Richard. (2009). 心理學家教你59秒變A (洪慧芳, Trans.). 台北: 漫遊者文化.
  • 卓紋君. (2000a). 從兩性關係發展模式談兩性親密關係的分與合(上). 諮商與輔導, 174, 25-29.
  • 卓紋君. (2000b). 從兩性關係發展模式談兩性親密關係的分與合(下). 諮商與輔導, 175, 19-23.
  • 金樹人. (2004). 心理位移之結構特性及其辯證效果之分析:自我多重面向的敘寫與敘說。. Paper presented at the 第七屆華人心理與行為科技學術研討會.
  • 許詩淇、黃囇莉. (2006). “情同母女”之外:婆媳關係的多元和諧. 本土心理學研究, 35-72.
  • 黃維仁. (2002). 活在愛中的秘訣. 愛家, 7(9).
  • 黃囇莉、許詩淇. (2006). 虛虛實實之間:婆媳關係的和諧化歷程與轉化機制. 本土心理學研究, 25, 3-45.
  • 蕭英玲. (2010). 新婚三年夫妻婚姻滿意度的變化:貫時性對偶分析. Paper presented at the 「華人家人關係」學術研討會, 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 謝雨生與周玉慧. (2010). 夫妻婚姻品質變化的關連性. Paper presented at the 「華人家人關係」學術研討會, 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註腳

  1. 如今有了一些愛情相關機構,大家Google就可以得到一些相關的答案。
  2. 請Google「親密關係與依戀」
  3. 經筆者修飾
  4. 若需要細節請參閱,若還是不動,書裡面最後幾章有詳細的說明。
  5. 此現象符合過去對於戀愛危機查覺的研究。許多分手的文獻都提及,  男性較女性對於關係間的問題更不敏感(Sorenson, Russell, Harkness, & Harvey, 1993),常在「一切都已經來不及」的時候才發現對方「沒感覺」,此時就算作盡一切,也已經來不及說再見。
  6. 詳見電影「全面啟動」。
  7. 詳參閱「吳岳老師談愛情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