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所有文章 » 心理師之路 » 當愛,已讀:從「回應性」角度看已讀不回效應

當愛,已讀:從「回應性」角度看已讀不回效應

(本文為未發表之研究手稿)

程威銓 龔佑霖

台灣大學心理學系

隨著智慧型手機與網路通訊軟體的發達,「」已經成為網路世代人際關係的重要議題。日本網站goo調查line用戶使用line時最令人討厭的事,結果發現「被責問為何訊息已讀不回?」和「對方訊息已讀卻不回」名列第一、二名。問題是,為什麼已讀不回會讓人這麼痛苦呢?研究者認為,回應性(Responsiveness)是維繫人際關係最重要的因素,在中更是如此(Canevello & Crocker, 2010)(Drigotas, Rusbult, Wieselquist, & Whitton, 1999; Rusbult, Finkel, & Kumashiro, 2009; Rusbult, Kumashiro, Kubacka, & Finkel, 2009)的角度切入,我們都看到同樣的現象是:當覺得另一半支持自己的重要需求、目標、價值或喜好時,情緒上的幸福感(emotional well-being)程度會提升,而情緒的自我調節(emotional self-regulation)也會變得容易;相反的,如果伴侶的回應是批判的或是隨機的,個體會感到無所是從,情緒的自我調節也會跟著受損。

察覺伴侶回應可以分成內在(intrapersonal)與互動(interpersonal)兩個部分。「內在」的部份是指,伴侶當中一方表達出了需求、喜好、願望等等,並需要對方提供支持。接著是「互動」的階段,另一方接收到了這些訊息之後,展開了支持性的回應,而這個回應有可能會被對方察覺到。Reis將這個回應分成三個不同的層面:

  1. 了解(Understanding):伴侶是否真正對自己的需求有所了解(got the facts right),是否是真實的感受到自己的需求(a sense of authenticity)(Kernis & Goldman, 2006)。
  2. 驗證(Validation):相信伴侶欣賞自己的能力、特質以及世界觀,其中的重要意涵在於傳遞了「另一半喜歡接納自己」的訊息(Finkenauer & Righetti, 2011)。
  3. 關懷(Caring):另一半是關心自己的安好。

但是,並非所有的互動情況都會如上述提出的方式進行。有可能其中一方透漏了自己需求之後,另一方並不能支持性地回應他;或是做出了支持性的回應,伴侶卻沒有察覺。

為什麼察覺伴侶的回應這麼重要呢?

在已婚伴侶方面,能夠察覺伴侶回應的人,品質較好(Carmichael & Reis, 2005)、對於性有較正面的態度(尤其是女性)  (Birnbaum, Reis, Mikulincer, Gillath, & Orpaz, 2006);在大學生的樣本中,Elliot與Reis(2003)也發現,察覺伴侶回應能使得他們對於課業有較正面、較有挑戰性的看法,而非視課業為一種威脅、有較高的成就動機、也較不害怕失敗。其他的研究也發現,僅僅只是想到伴侶的回應,也能夠在危險情境下較為適應,較不容易自我設限(self-handicapping) (Caprariello & Reis, 2010)。

此外,察覺伴侶的回應也對於病人身體康復有正面的影響。Reis, Clark, Pereira-Gray, Tsai, Brown, Stewart,與Underwood(2008)對於美國、加拿大以及英國的研究指出,當醫生對於病人的需求有所回應,並且真誠的對他們的想法與感受感興趣,病人有的健康狀況也較佳。

後續的研究也發現,覺察伴侶回應可以建立「相互的周期性成長」(Mutual Cyclical Growth):在一段親密關係中,雙方都能夠支持對方的目標以及願望,並且建立彼此的信任以及個人發展(Wieselquist, Rusbult, Foster, & Agnew, 1999)。當伴侶間其中一方察覺了對方對於自己的仁慈(benevolent)與關愛(caring)時,促進了彼此的互惠,從而建立起一個連鎖反應般(chain-like sequence)地週期性成長。

讓我們回過頭來看「已讀不回」這件事情上。當我們傳給伴侶的訊息被已讀不回時,我們內在的需求並沒有被照顧到,於是不安感上升、關係品質下降。跟這樣的推論,研究者假設:知覺對方已讀不回會造成伴侶感情滿意度下降。此外,本研究也初步探討其他人格特質變項(不同性別、年齡、依附風格、大五性格與已讀不回間的關聯性。

方法

從科學松鼠會與Pansci等網路平台蒐集受試者,參與者需符合以下四項條件:

  1. 目前使用智慧型手機
  2. 幾乎每天使用網路通訊軟體(臉書、what’s app、Line、WeChat、Cubie等等)
  3. 目前a.擁有穩定交往的伴侶,或b.單身但有曖昧、追求、喜歡的對象
  4. 目前與(3)的對象會採用(1)所述任一網路通訊軟體進行連絡。

參與者

問卷共計56題,採匿名方式進行。在435筆回應中,扣除掉重複填寫、漏答者,剩下411位參與者(有效率95%),其中74.9%是女性。平均年齡26.83歲(SD=5.50),其餘變項平均值、標準差與相關如表一(表單太大,請見pdf檔原文末)。

在樣本來源方面8%來自大陸(簡體字慣用者),其餘均為台港澳等繁體字慣用者,除大五人格特質的「謹慎度」有明顯差異之外(大陸樣本平均謹慎度4.28(1.08),顯著高於台灣與港澳樣本平均謹慎度3.66(1.21),p = .003),其餘變項均無樣本來源的差異。

測量

  1. 背景變項:

    • 戀愛經驗:曾經交往過的情人數目,包含現任情人或已婚的伴侶,若從無交往經驗,此項分數為零。在所有受試者中,平均交往過的情人數目為2.74個(標準差2.45),全距從0~20個。其中,從未有過情人的參與者佔8%(請見圖一)。
    • 關係狀態:在411位參與者當中,有64.7%有穩定交往對象,他們被告知在所有問卷題項中,「對方」均視為「現任交往對象」回答,其餘單身者則將「對方」當做目前最在乎的一個對象(曖昧或喜歡的對象、或是舊情人)來作答。
    • 交往深度:身體親暱關係的程度,並以0~6的數字計分,0代表「連單獨出遊都沒有」,6代表「性交」,詳見圖二。
  1. 回應性指標:

(平均數與標準差請見表一)

    • 知覺對方工作忙碌度:以一題「他的工作很忙碌」測量,採李克特式六點量表計分,得分越高者表示越同意此句敘述。
    • 知覺對方工作重要度:以一題「對他來說,工作比什麼都重要」測量,採李克特式六點量表計分,得分越高者表示越同意此句敘述。
    • 知覺已讀不回:以一題「我傳給他的訊息,他常常已讀不回」測量,採李克特式六點量表計分,得分越高者表示越同意此句敘述。
    • 回應性:修改自Reis 等人(2008)的回應性量表,共計六題,其中正向題三題(如:他願意了解我的感受),反向題三題(如:他常對於我的需要無動於衷),採李克特式六點量表計分,得分越高者回應性越高,六題內部一致性信度α=.86。題項與因素負荷量等訊息請見附錄。
  1. 依戀風格

    • 依戀類型:引用自王慶福(2000)翻譯的人際依附風格量表,受試者必須從四種不同依附風格的描述中,選擇最接近自己的描述,換言之,受試者會被分類到「安全型」(Secure)、「焦慮型」(Preoccupied)、「逃避型」(Dismissing Avoidant)與「混合型」(Fearful-avoidant)四種類型。詳細分布比例請見圖三。
    • 對方依戀類型:同上,但請受試者評估「對方」的依戀風格比較符合哪一種描述。詳細分布比例請見圖四,雙方的依戀組合分布比例請見圖五(圖示第一碼為自身依戀類型,第二碼為「自己幫對方評估的依戀類型」,例如「焦安」即是「受試者焦慮型」+「對方安全型」的組合)。
    • (平均數與標準差請見表一):修改自關係經驗量表(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 Scale,ECR)(Wei, Russell, Mallinckrodt, & Vogel, 2007)。修改過後的版本焦慮依戀共兩題(「我總是想一直跟他在一起」及「若我失去了他,我會感到焦慮與不安」,採李克特式六點量表計分,得分越高者表示越同意此句敘述。),內部一致性信度α=.68;逃避依戀共三題(「我不太習慣向他表達我內心深處的感覺」、「當他想跟我非常親近時,我會覺得不自在」以及「我是個很矛盾的人。雖然我想要親近他,但我卻總是躲開」,採李克特式六點量表計分,得分越高者表示越同意此句敘述。),內部一致性信度α=.74。
  1. 關係品質指標

(平均數與標準差請見表一):以下面三題分別測量雙方的關係品質好壞,其中關係滿意度是越高分越好,關係困境與關係不安感則是越低分越好。

    • 關係困境:以一題「我覺得我們的關係有不少問題」測量,採李克特式六點量表計分,得分越高者表示越同意此句敘述。
    • 關係滿意度:以一題「我很滿意我和他目前的關係」測量,採李克特式六點量表計分,得分越高者表示越同意此句敘述。
    • 關係不安感:以一題「在這段關係裡面,我常覺得沒有安全感」測量,採李克特式六點量表計分,得分越高者表示越同意此句敘述。
  1. 指標

(平均數與標準差請見表一):以下面三題分別測量雙方的溝通

    • 固定線上溝通時間:以一題「我和他有一個固定使用通訊軟體聊天的時間」測量,採李克特式六點量表計分,得分越高者表示越同意此句敘述。
    • 每月碰面次數:以一題「平均來說,你一個月和他碰面幾次?」測量,詳細分布比例請見圖六。
    • 溝通充裕度(平均數與標準差請見表一):以一題「我們每週通常能有一段比較充裕的溝通時間」測量,採李克特式六點量表計分,得分越高者表示越同意此句敘述。
  1. 回復預期

詢問受試者「如果你寄一封平信/email/傳一封網路訊息給他,你預期他多久會回覆?」共計三題,並用數字重新編碼,數字越大代表預期對方回覆的時間越長,其中「不適用」表示兩人無使用此溝通媒介的習慣。詳細分布比例請見圖七到九。

  1. 人格特質

(平均數與標準差請見表一):李克特式六點量表,每個項目以一題測量,得分越高者,表示在該項目特質越為明顯。

    • 開放性(我有活躍的想像力、能專注、審美、表達內心的感受,並對新知識很好奇。)
    • 謹慎性(我的個性是自律、細心審慎、做事徹底有條理性。)
    • 外向性(我熱衷於人際交往,熱情、愛說話、充滿自信、也喜歡交朋友)
    • 友善性(我善解人意,樂於助人,也相信大多數人是誠實、正直和值得信賴的)
    • 情緒不穩定性(我的情緒比較不穩定,不太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容易感到緊張、慌亂或生氣。)
  1. 網路成癮:

(平均數與標準差請見表一

將陳淑惠等人所編製的「陳氏網路沉迷量表」(Chen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  CIAS)(Ko et al., 2009),改編成適合智慧型手機上網使用的版本(例題如:「當網路斷線或是連不上時,我心裡會覺得煩操不安」或「當我看到有未讀訊息時,會立刻打開來查看」),採李克特式六點量表計分,得分越高者表示越同意此句敘述,共計八題,內部一致性信度α=.79。題項與因素負荷量等訊息請見附錄。

  1. 回覆焦慮:

(平均數與標準差請見表一

自編量表測量受試者對對方回覆訊息的不安與焦慮程度,採李克特式六點量表計分,得分越高者表示越同意此句敘述,共計七題,內部一致性信度α=.86。題項與因素負荷量等訊息請見附錄。

  1. 使用各項通訊軟體的頻率:

請受試者回覆他們與對方使用同訓軟體的頻率,並以數字進行編碼,數字越大代表使用頻率越高。0代表沒有用過,1代表很少使用,2代表偶爾使用,3代表經常使用,4代表最常使用

主要發現

  1. 如果你常常覺得對方已讀不回,那麼:
    • 你可能是逃避或焦慮依戀者、單身、情緒較不穩、或網路成癮者
    • 你和他之間的溝通與關係品質都較差
    • 你會預期對方「更慢」回覆(不論是平信、email或即時訊息)
  1. 單身者(即與自己線上溝通的對象為曖昧、追求、喜歡的人或舊情人等)明顯較有穩定關係者(對象為伴侶):
    • 更容易覺得對方已讀不回
    • 更容易覺得對方的工作其實沒有那麼重要
    • 更在乎對方回訊息了沒(回覆焦慮高)
    • 溝通品質差(沒有固定線上溝通時間、溝通充裕度低、每月見面次數少)
    • 關係品質差(關係困境多、關係不安感高、關係滿意度低)
  1. 情緒穩定度低的人(容易緊張、生氣、難控制自己情緒),明顯比其他人:
    • 更容易覺得對方已讀不回
    • 覺得對方不在乎自己(回應性低)
    • 更在乎對方回訊息了沒(回覆焦慮高)
    • 在關係裡感到更多不安(逃避依戀、焦慮依戀高)
    • 關係品質差(關係困境多、關係不安感高、關係滿意度低)
  1. 網路成癮者相較於其他人:
    • 更容易覺得對方已讀不回
    • 更在乎對方回訊息了沒(回覆焦慮高)
    • 溝通與關係品質都較差
  1. 幸福的人(關係品質高、溝通品質好、對方回應性高),通常也會預期對方「更快」回覆(不論是平信、email或即時訊息)

參考文獻

  • Birnbaum, Gurit E, Reis, Harry T, Mikulincer, Mario, Gillath, Omri, & Orpaz, Ayala. (2006). When sex is more than just sex: attachment orientations, sexual experience, and relationship qua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1(5), 929.
  • Canevello, A., & Crocker, J. (2010). Creating Good Relationships: Responsiveness,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Interpersonal Goal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9(1), 78-106. doi: 10.1037/a0018186
  • Caprariello, Peter A, & Reis, Harry T. (2010). Perceived partner responsiveness minimizes defensive reactions to failure.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1948550610391914.
  • Carmichael, Cheryl L, & Reis, Harry T. (2005). Attachment, sleep quality, and depressed affect. Health Psychology, 24(5), 526.
  • Drigotas, S. M., Rusbult, C. E., Wieselquist, J., & Whitton, S. W. (1999). Close farmer as sculptor of the ideal self: Behavioral affirmation and the Michelangelo phenomen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7(2), 293-323.
  • Elliot, Andrew J, & Reis, Harry T. (2003). Attachment and exploration in adulthoo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5(2), 317.
  • Finkenauer, Catrin, & Righetti, Francesca. (2011). Understanding in close relationships: An interpersonal approach. European review of social psychology, 22(1), 316-363.
  • Kernis, M., & Goldman, B. (2006). A Multicomponent Conceptualization of Authenticity: Theory and Research.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38, 283-357. doi: 10.1016/s0065-2601(06)38006-9
  • Ko, Chih-Hung, Yen, Ju-Yu, Chen, Sue-Huei, Yang, Ming-Jen, Lin, Huang-Chi, & Yen, Cheng-Fang. (2009). Proposed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the screening and diagnosing tool of Internet addiction in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psychiatry, 50(4), 378-384.
  • Mikulincer, M., & Shaver, P. R. (2007a). Boosting attachment security to promote mental health, prosocial values, and inter-group tolerance. Psychological Inquiry, 18, 139-156.
  • Mikulincer, M., & Shaver, P. R. (2007b). Reflections on security dynamics: Core constructs,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relational contexts, and the need for an integrative theory. Psychological Inquiry, 18, 197-209.
  • Reis, H. T. (2007). Steps toward the ripening of relationship science.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4(1), 1-23.
  • Reis, H. T., Clark, M. S., Gray, D. J. P., Tsai, F. F., Brown, J. B., Stewart, M., & Underwood, L. G. (2008). Measuring Responsiveness in the Therapeutic Relationship: A Patient Perspective. 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30(4), 339-348. doi: 10.1080/01973530802502275
  • Reis, H. T., Clark, M. S., & Holmes, J. G. (2004). Perceived partner responsiveness as an organizing construct in the study of intimacy and closeness. Handbook of Closeness and Intimacy, 201-225.
  • Reis, Harry T, Clark, Margaret S, Pereira Gray, Denis J, Tsai, Fen-Fang, Brown, Judith B, Stewart, Moira, & Underwood, Lynn G. (2008). Measuring responsiveness in the therapeutic relationship: A patient perspective. 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30(4), 339-348.
  • Rusbult, C. E., Finkel, E. J., & Kumashiro, M. (2009). The Michelangelo Phenomenon.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8(6), 305-309.
  • Rusbult, C. E., Kumashiro, M., Kubacka, K. E., & Finkel, E. J. (2009). “The Part of Me That You Bring Out”: Ideal Similarity and the Michelangelo Phenomen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6(1), 61-82. doi: 10.1037/a0014016
  • Wei, Meifen, Russell, Daniel W, Mallinckrodt, Brent, & Vogel, David L. (2007). The 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 Scale (ECR)-short form: Reliability, validity, and factor struct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88(2), 187-204.
  • Wieselquist, Jennifer, Rusbult, Caryl E, Foster, Craig A, & Agnew, Christopher R. (1999). Commitment, pro-relationship behavior, and trust in clos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7(5), 942.
  • 王慶福. (2000). 當男孩愛上女孩—人際依附風格類型搭配、愛情關係與關係適應之研究. 中華輔導學報, 8, 177-201.
  • Picture credict: Lily Gallery(AmantNeverlandstudio)

附錄

附表:問卷資料與信度
回應性(8題,α=.86) 平均數 標準差 負荷量 刪題後α改變
6.他願意了解我的感受 4.53 1.16 0.82 .817
7.他常對於我的需要無動於衷R 4.23 1.22 0.79 .824
8.他能認真聽我說話 4.60 1.13 0.77 .829
9.他通常不能接納我的感受、不能重視那些我所在乎的事情R 4.32 1.24 0.80 .822
10.他在乎我的幸福,健康,還有一些瑣事 4.67 1.13 0.63 .856
11.每當我跟他說出我的擔憂時,他總是覺得那不太重要R 4.03 1.20 0.75 .835
網路成癮(8題,α=.79) 平均數 標準差 負荷量 刪題後α改變
40.當我看到有未讀訊息時,會立刻打開來查看 4.59 1.28 .369 .793
44.我半夜起床上廁所時,會看一下手機訊息 3.05 1.76 .665 .759
45.我很常使用手機瀏覽臉書、Line等通訊軟體 4.75 1.40 .645 .765
46.只要有一點空閒時間,我都會拿出手機來看 4.42 1.37 .773 .742
47.當有其他事情需要做時,我仍會忍不住繼續玩手機 3.51 1.52 .735 .747
48.當網路斷線或是連不上時,我心裡會覺得煩操不安 4.01 1.49 .598 .766
49.原本想說聊一下天就好,但常常一聊就聊到忘記時間 4.02 1.42 .563 .771
50.我會為了用手機聊天,而減少睡眠時間 3.34 1.56 .679 .754
回覆焦慮(7題,α=.86) 平均數 標準差 負荷量 刪題後α改變
31.我時常拿起手機或電腦,看他回我訊息了沒 3.93 1.45 .649 .851
32.如果他沒回我訊息,我會覺得有種不被重視的感覺 3.87 1.44 .726 .839
33.他常常和我聊天聊到一半,就消失不見了 2.83 1.42 .702 .843
34.我很常聯絡不上他 2.49 1.41 .705 .842
37.和他用通訊軟體聊天,我覺得自己常常是等待回應的那一方 3.25 1.52 .816 .823
38.他已讀未回的時候,我會感到不安或焦慮 3.59 1.46 .780 .829
39.我常常看到他不回我訊息,卻又在做其他不急迫的事情(例如在臉書打卡或按讚)。 2.52 1.44 .756 .834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