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未發表之研究手稿)
程威銓 龔佑霖
台灣大學心理學系
隨著智慧型手機與網路通訊軟體的發達,「已讀不回」已經成為網路世代人際關係的重要議題。日本網站goo調查line用戶使用line時最令人討厭的事,結果發現「被責問為何訊息已讀不回?」和「對方訊息已讀卻不回」名列第一、二名。問題是,為什麼已讀不回會讓人這麼痛苦呢?研究者認為,回應性(Responsiveness)是維繫人際關係最重要的因素,在親密關係中更是如此(Canevello & Crocker, 2010)(Drigotas, Rusbult, Wieselquist, & Whitton, 1999; Rusbult, Finkel, & Kumashiro, 2009; Rusbult, Kumashiro, Kubacka, & Finkel, 2009)的角度切入,我們都看到同樣的現象是:當伴侶覺得另一半支持自己的重要需求、目標、價值或喜好時,情緒上的幸福感(emotional well-being)程度會提升,而情緒的自我調節(emotional self-regulation)也會變得容易;相反的,如果伴侶的回應是批判的或是隨機的,個體會感到無所是從,情緒的自我調節也會跟著受損。
察覺伴侶回應可以分成內在(intrapersonal)與互動(interpersonal)兩個部分。「內在」的部份是指,伴侶當中一方表達出了需求、喜好、願望等等,並需要對方提供支持。接著是「互動」的階段,另一方接收到了這些訊息之後,展開了支持性的回應,而這個回應有可能會被對方察覺到。Reis將這個回應分成三個不同的層面:
- 了解(Understanding):伴侶是否真正對自己的需求有所了解(got the facts right),是否是真實的感受到自己的需求(a sense of authenticity)(Kernis & Goldman, 2006)。
- 驗證(Validation):相信伴侶欣賞自己的能力、特質以及世界觀,其中的重要意涵在於傳遞了「另一半喜歡接納自己」的訊息(Finkenauer & Righetti, 2011)。
- 關懷(Caring):另一半是關心自己的安好。
但是,並非所有的互動情況都會如上述提出的方式進行。有可能其中一方透漏了自己需求之後,另一方並不能支持性地回應他;或是做出了支持性的回應,伴侶卻沒有察覺。
為什麼察覺伴侶的回應這麼重要呢?
在已婚伴侶方面,能夠察覺伴侶回應的人,睡眠品質較好(Carmichael & Reis, 2005)、對於性有較正面的態度(尤其是女性) (Birnbaum, Reis, Mikulincer, Gillath, & Orpaz, 2006);在大學生的樣本中,Elliot與Reis(2003)也發現,察覺伴侶回應能使得他們對於課業有較正面、較有挑戰性的看法,而非視課業為一種威脅、有較高的成就動機、也較不害怕失敗。其他的研究也發現,僅僅只是想到伴侶的回應,也能夠在危險情境下較為適應,較不容易自我設限(self-handicapping) (Caprariello & Reis, 2010)。
此外,察覺伴侶的回應也對於病人身體康復有正面的影響。Reis, Clark, Pereira-Gray, Tsai, Brown, Stewart,與Underwood(2008)對於美國、加拿大以及英國的研究指出,當醫生對於病人的需求有所回應,並且真誠的對他們的想法與感受感興趣,病人有的健康狀況也較佳。
後續的研究也發現,覺察伴侶回應可以建立「相互的周期性成長」(Mutual Cyclical Growth):在一段親密關係中,雙方都能夠支持對方的目標以及願望,並且建立彼此的信任以及個人發展(Wieselquist, Rusbult, Foster, & Agnew, 1999)。當伴侶間其中一方察覺了對方對於自己的仁慈(benevolent)與關愛(caring)時,促進了彼此的互惠,從而建立起一個連鎖反應般(chain-like sequence)地週期性成長。
讓我們回過頭來看「已讀不回」這件事情上。當我們傳給伴侶的訊息被已讀不回時,我們內在的需求並沒有被照顧到,於是不安感上升、關係品質下降。跟這樣的推論,研究者假設:知覺對方已讀不回會造成伴侶感情滿意度下降。此外,本研究也初步探討其他人格特質變項(不同性別、年齡、依附風格、大五性格與已讀不回間的關聯性。
方法
從科學松鼠會與Pansci等網路平台蒐集受試者,參與者需符合以下四項條件:
- 目前使用智慧型手機
- 幾乎每天使用網路通訊軟體(臉書、what’s app、Line、WeChat、Cubie等等)
- 目前a.擁有穩定交往的伴侶,或b.單身但有曖昧、追求、喜歡的對象
- 目前與(3)的對象會採用(1)所述任一網路通訊軟體進行連絡。
參與者
問卷共計56題,採匿名方式進行。在435筆回應中,扣除掉重複填寫、漏答者,剩下411位參與者(有效率95%),其中74.9%是女性。平均年齡26.83歲(SD=5.50),其餘變項平均值、標準差與相關如表一(表單太大,請見pdf檔原文末)。
在樣本來源方面8%來自大陸(簡體字慣用者),其餘均為台港澳等繁體字慣用者,除大五人格特質的「謹慎度」有明顯差異之外(大陸樣本平均謹慎度4.28(1.08),顯著高於台灣與港澳樣本平均謹慎度3.66(1.21),p = .003),其餘變項均無樣本來源的差異。
測量
-
背景變項:
-
- 戀愛經驗:曾經交往過的情人數目,包含現任情人或已婚的伴侶,若從無交往經驗,此項分數為零。在所有受試者中,平均交往過的情人數目為2.74個(標準差2.45),全距從0~20個。其中,從未有過情人的參與者佔8%(請見圖一)。
- 關係狀態:在411位參與者當中,有64.7%有穩定交往對象,他們被告知在所有問卷題項中,「對方」均視為「現任交往對象」回答,其餘單身者則將「對方」當做目前最在乎的一個對象(曖昧或喜歡的對象、或是舊情人)來作答。
- 交往深度:身體親暱關係的程度,並以0~6的數字計分,0代表「連單獨出遊都沒有」,6代表「性交」,詳見圖二。
-
回應性指標:
(平均數與標準差請見表一)
-
- 知覺對方工作忙碌度:以一題「他的工作很忙碌」測量,採李克特式六點量表計分,得分越高者表示越同意此句敘述。
- 知覺對方工作重要度:以一題「對他來說,工作比什麼都重要」測量,採李克特式六點量表計分,得分越高者表示越同意此句敘述。
- 知覺已讀不回:以一題「我傳給他的訊息,他常常已讀不回」測量,採李克特式六點量表計分,得分越高者表示越同意此句敘述。
- 回應性:修改自Reis 等人(2008)的回應性量表,共計六題,其中正向題三題(如:他願意了解我的感受),反向題三題(如:他常對於我的需要無動於衷),採李克特式六點量表計分,得分越高者回應性越高,六題內部一致性信度α=.86。題項與因素負荷量等訊息請見附錄。
-
依戀風格
-
- 依戀類型:引用自王慶福(2000)翻譯的人際依附風格量表,受試者必須從四種不同依附風格的描述中,選擇最接近自己的描述,換言之,受試者會被分類到「安全型」(Secure)、「焦慮型」(Preoccupied)、「逃避型」(Dismissing Avoidant)與「混合型」(Fearful-avoidant)四種類型。詳細分布比例請見圖三。
- 對方依戀類型:同上,但請受試者評估「對方」的依戀風格比較符合哪一種描述。詳細分布比例請見圖四,雙方的依戀組合分布比例請見圖五(圖示第一碼為自身依戀類型,第二碼為「自己幫對方評估的依戀類型」,例如「焦安」即是「受試者焦慮型」+「對方安全型」的組合)。
- 焦慮依戀與逃避依戀(平均數與標準差請見表一):修改自關係經驗量表(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 Scale,ECR)(Wei, Russell, Mallinckrodt, & Vogel, 2007)。修改過後的版本焦慮依戀共兩題(「我總是想一直跟他在一起」及「若我失去了他,我會感到焦慮與不安」,採李克特式六點量表計分,得分越高者表示越同意此句敘述。),內部一致性信度α=.68;逃避依戀共三題(「我不太習慣向他表達我內心深處的感覺」、「當他想跟我非常親近時,我會覺得不自在」以及「我是個很矛盾的人。雖然我想要親近他,但我卻總是躲開」,採李克特式六點量表計分,得分越高者表示越同意此句敘述。),內部一致性信度α=.74。
-
關係品質指標
(平均數與標準差請見表一):以下面三題分別測量雙方的關係品質好壞,其中關係滿意度是越高分越好,關係困境與關係不安感則是越低分越好。
-
- 關係困境:以一題「我覺得我們的關係有不少問題」測量,採李克特式六點量表計分,得分越高者表示越同意此句敘述。
- 關係滿意度:以一題「我很滿意我和他目前的關係」測量,採李克特式六點量表計分,得分越高者表示越同意此句敘述。
- 關係不安感:以一題「在這段關係裡面,我常覺得沒有安全感」測量,採李克特式六點量表計分,得分越高者表示越同意此句敘述。
-
溝通指標
(平均數與標準差請見表一):以下面三題分別測量雙方的溝通
-
- 固定線上溝通時間:以一題「我和他有一個固定使用通訊軟體聊天的時間」測量,採李克特式六點量表計分,得分越高者表示越同意此句敘述。
- 每月碰面次數:以一題「平均來說,你一個月和他碰面幾次?」測量,詳細分布比例請見圖六。
- 溝通充裕度(平均數與標準差請見表一):以一題「我們每週通常能有一段比較充裕的溝通時間」測量,採李克特式六點量表計分,得分越高者表示越同意此句敘述。
-
回復預期
詢問受試者「如果你寄一封平信/email/傳一封網路訊息給他,你預期他多久會回覆?」共計三題,並用數字重新編碼,數字越大代表預期對方回覆的時間越長,其中「不適用」表示兩人無使用此溝通媒介的習慣。詳細分布比例請見圖七到九。
-
人格特質
(平均數與標準差請見表一):李克特式六點量表,每個項目以一題測量,得分越高者,表示在該項目特質越為明顯。
-
- 開放性(我有活躍的想像力、能專注、審美、表達內心的感受,並對新知識很好奇。)
- 謹慎性(我的個性是自律、細心審慎、做事徹底有條理性。)
- 外向性(我熱衷於人際交往,熱情、愛說話、充滿自信、也喜歡交朋友)
- 友善性(我善解人意,樂於助人,也相信大多數人是誠實、正直和值得信賴的)
- 情緒不穩定性(我的情緒比較不穩定,不太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容易感到緊張、慌亂或生氣。)
-
網路成癮:
(平均數與標準差請見表一)
將陳淑惠等人所編製的「陳氏網路沉迷量表」(Chen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 CIAS)(Ko et al., 2009),改編成適合智慧型手機上網使用的版本(例題如:「當網路斷線或是連不上時,我心裡會覺得煩操不安」或「當我看到有未讀訊息時,會立刻打開來查看」),採李克特式六點量表計分,得分越高者表示越同意此句敘述,共計八題,內部一致性信度α=.79。題項與因素負荷量等訊息請見附錄。
-
回覆焦慮:
(平均數與標準差請見表一)
自編量表測量受試者對對方回覆訊息的不安與焦慮程度,採李克特式六點量表計分,得分越高者表示越同意此句敘述,共計七題,內部一致性信度α=.86。題項與因素負荷量等訊息請見附錄。
-
使用各項通訊軟體的頻率:
請受試者回覆他們與對方使用同訓軟體的頻率,並以數字進行編碼,數字越大代表使用頻率越高。0代表沒有用過,1代表很少使用,2代表偶爾使用,3代表經常使用,4代表最常使用
主要發現
- 如果你常常覺得對方已讀不回,那麼:
-
- 你可能是逃避或焦慮依戀者、單身、情緒較不穩、或網路成癮者
- 你和他之間的溝通與關係品質都較差
- 你會預期對方「更慢」回覆(不論是平信、email或即時訊息)
- 單身者(即與自己線上溝通的對象為曖昧、追求、喜歡的人或舊情人等)明顯較有穩定關係者(對象為伴侶):
-
- 更容易覺得對方已讀不回
- 更容易覺得對方的工作其實沒有那麼重要
- 更在乎對方回訊息了沒(回覆焦慮高)
- 溝通品質差(沒有固定線上溝通時間、溝通充裕度低、每月見面次數少)
- 關係品質差(關係困境多、關係不安感高、關係滿意度低)
- 情緒穩定度低的人(容易緊張、生氣、難控制自己情緒),明顯比其他人:
-
- 更容易覺得對方已讀不回
- 覺得對方不在乎自己(回應性低)
- 更在乎對方回訊息了沒(回覆焦慮高)
- 在關係裡感到更多不安(逃避依戀、焦慮依戀高)
- 關係品質差(關係困境多、關係不安感高、關係滿意度低)
- 網路成癮者相較於其他人:
-
- 更容易覺得對方已讀不回
- 更在乎對方回訊息了沒(回覆焦慮高)
- 溝通與關係品質都較差
- 幸福的人(關係品質高、溝通品質好、對方回應性高),通常也會預期對方「更快」回覆(不論是平信、email或即時訊息)
參考文獻
- Birnbaum, Gurit E, Reis, Harry T, Mikulincer, Mario, Gillath, Omri, & Orpaz, Ayala. (2006). When sex is more than just sex: attachment orientations, sexual experience, and relationship qua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1(5), 929.
- Canevello, A., & Crocker, J. (2010). Creating Good Relationships: Responsiveness,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Interpersonal Goal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9(1), 78-106. doi: 10.1037/a0018186
- Caprariello, Peter A, & Reis, Harry T. (2010). Perceived partner responsiveness minimizes defensive reactions to failure.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1948550610391914.
- Carmichael, Cheryl L, & Reis, Harry T. (2005). Attachment, sleep quality, and depressed affect. Health Psychology, 24(5), 526.
- Drigotas, S. M., Rusbult, C. E., Wieselquist, J., & Whitton, S. W. (1999). Close farmer as sculptor of the ideal self: Behavioral affirmation and the Michelangelo phenomen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7(2), 293-323.
- Elliot, Andrew J, & Reis, Harry T. (2003). Attachment and exploration in adulthoo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5(2), 317.
- Finkenauer, Catrin, & Righetti, Francesca. (2011). Understanding in close relationships: An interpersonal approach. European review of social psychology, 22(1), 316-363.
- Kernis, M., & Goldman, B. (2006). A Multicomponent Conceptualization of Authenticity: Theory and Research.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38, 283-357. doi: 10.1016/s0065-2601(06)38006-9
- Ko, Chih-Hung, Yen, Ju-Yu, Chen, Sue-Huei, Yang, Ming-Jen, Lin, Huang-Chi, & Yen, Cheng-Fang. (2009). Proposed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the screening and diagnosing tool of Internet addiction in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psychiatry, 50(4), 378-384.
- Mikulincer, M., & Shaver, P. R. (2007a). Boosting attachment security to promote mental health, prosocial values, and inter-group tolerance. Psychological Inquiry, 18, 139-156.
- Mikulincer, M., & Shaver, P. R. (2007b). Reflections on security dynamics: Core constructs,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relational contexts, and the need for an integrative theory. Psychological Inquiry, 18, 197-209.
- Reis, H. T. (2007). Steps toward the ripening of relationship science.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4(1), 1-23.
- Reis, H. T., Clark, M. S., Gray, D. J. P., Tsai, F. F., Brown, J. B., Stewart, M., & Underwood, L. G. (2008). Measuring Responsiveness in the Therapeutic Relationship: A Patient Perspective. 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30(4), 339-348. doi: 10.1080/01973530802502275
- Reis, H. T., Clark, M. S., & Holmes, J. G. (2004). Perceived partner responsiveness as an organizing construct in the study of intimacy and closeness. Handbook of Closeness and Intimacy, 201-225.
- Reis, Harry T, Clark, Margaret S, Pereira Gray, Denis J, Tsai, Fen-Fang, Brown, Judith B, Stewart, Moira, & Underwood, Lynn G. (2008). Measuring responsiveness in the therapeutic relationship: A patient perspective. 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30(4), 339-348.
- Rusbult, C. E., Finkel, E. J., & Kumashiro, M. (2009). The Michelangelo Phenomenon.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8(6), 305-309.
- Rusbult, C. E., Kumashiro, M., Kubacka, K. E., & Finkel, E. J. (2009). “The Part of Me That You Bring Out”: Ideal Similarity and the Michelangelo Phenomen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6(1), 61-82. doi: 10.1037/a0014016
- Wei, Meifen, Russell, Daniel W, Mallinckrodt, Brent, & Vogel, David L. (2007). The 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 Scale (ECR)-short form: Reliability, validity, and factor struct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88(2), 187-204.
- Wieselquist, Jennifer, Rusbult, Caryl E, Foster, Craig A, & Agnew, Christopher R. (1999). Commitment, pro-relationship behavior, and trust in clos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7(5), 942.
- 王慶福. (2000). 當男孩愛上女孩—人際依附風格類型搭配、愛情關係與關係適應之研究. 中華輔導學報, 8, 177-201.
- Picture credict: Lily Gallery(AmantNeverlandstudio)
附錄
附表:問卷資料與信度 | ||||
回應性(8題,α=.86) | 平均數 | 標準差 | 負荷量 | 刪題後α改變 |
6.他願意了解我的感受 | 4.53 | 1.16 | 0.82 | .817 |
7.他常對於我的需要無動於衷R | 4.23 | 1.22 | 0.79 | .824 |
8.他能認真聽我說話 | 4.60 | 1.13 | 0.77 | .829 |
9.他通常不能接納我的感受、不能重視那些我所在乎的事情R | 4.32 | 1.24 | 0.80 | .822 |
10.他在乎我的幸福,健康,還有一些瑣事 | 4.67 | 1.13 | 0.63 | .856 |
11.每當我跟他說出我的擔憂時,他總是覺得那不太重要R | 4.03 | 1.20 | 0.75 | .835 |
網路成癮(8題,α=.79) | 平均數 | 標準差 | 負荷量 | 刪題後α改變 |
40.當我看到有未讀訊息時,會立刻打開來查看 | 4.59 | 1.28 | .369 | .793 |
44.我半夜起床上廁所時,會看一下手機訊息 | 3.05 | 1.76 | .665 | .759 |
45.我很常使用手機瀏覽臉書、Line等通訊軟體 | 4.75 | 1.40 | .645 | .765 |
46.只要有一點空閒時間,我都會拿出手機來看 | 4.42 | 1.37 | .773 | .742 |
47.當有其他事情需要做時,我仍會忍不住繼續玩手機 | 3.51 | 1.52 | .735 | .747 |
48.當網路斷線或是連不上時,我心裡會覺得煩操不安 | 4.01 | 1.49 | .598 | .766 |
49.原本想說聊一下天就好,但常常一聊就聊到忘記時間 | 4.02 | 1.42 | .563 | .771 |
50.我會為了用手機聊天,而減少睡眠時間 | 3.34 | 1.56 | .679 | .754 |
回覆焦慮(7題,α=.86) | 平均數 | 標準差 | 負荷量 | 刪題後α改變 |
31.我時常拿起手機或電腦,看他回我訊息了沒 | 3.93 | 1.45 | .649 | .851 |
32.如果他沒回我訊息,我會覺得有種不被重視的感覺 | 3.87 | 1.44 | .726 | .839 |
33.他常常和我聊天聊到一半,就消失不見了 | 2.83 | 1.42 | .702 | .843 |
34.我很常聯絡不上他 | 2.49 | 1.41 | .705 | .842 |
37.和他用通訊軟體聊天,我覺得自己常常是等待回應的那一方 | 3.25 | 1.52 | .816 | .823 |
38.他已讀未回的時候,我會感到不安或焦慮 | 3.59 | 1.46 | .780 | .829 |
39.我常常看到他不回我訊息,卻又在做其他不急迫的事情(例如在臉書打卡或按讚)。 | 2.52 | 1.44 | .756 | .8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