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所有文章 » 心理師之路 » 心理系申請Q&A

心理系申請Q&A

又到了推甄申請的旺季,前幾天收到一個高三生Angela的來信,我想很多人也會有類似的問題,所以就她的問題直接回覆在這邊,不過,因為我的說法多少參雜個人意見在裡面,加上我並沒有讀過這麼多不同學校的,所以僅供大家做參考。礙於字數,關於面試與備審資料的準備,請讀心理系推甄申請秘笈三疊》一文。本文歡迎各界專業人士強力補充回應。

Q1. 台大、成大、政大的心理分別有何差別?會不會政大較偏文組?或是擅長的類別有哪些不同?

以「心理系」來說,其實選哪個學校並沒有很大的差別。大多都是在「」(研究所)才會有更細的分類分組。

在那之前,其實大多數的高中生都對沒啥概念,所以只要大略不太討厭心理學,或是喜歡心理學的某一塊部分就可以考慮申請看看。至於心理學有那些部分,又該從哪一段開始認識起,市面上很多書都是「偽心理學」,比較推薦從楊中芳老師的「這才是心理學」著手念起。

話雖然是這樣講,但不同學校的確還是有比較偏重的領域。一般來說,心理相關的科系大略可以分成兩類,第一種是一般大學(台大、政大、成大……)「心理系」,第二種是師範體系(師大、台教大、市教大、彰師大……)的「」、「教育心理學系」、「學系」等等(修正,經查清大並沒有心理系)。

[一般大學]

第一種畢竟還是稍偏自然組的系所,普通物理、化學、微積分等等都還是要修的(當然不同學校或許會有落差),尤其是生物學在心理學扮演的腳色是很吃重的,當你修到生理心理學和知覺心理學時應該會很想撞牆吧XD(國立臺灣大學腦與心智科學研究所。吳昇輝補充)。社會組的同學可以考慮世新大學的社會心理學系(至於社會心理學是什麼,可以參考上一篇文章)。

[師範體系]

第二種會有比較多諮商、、實習等實務課程,這些系又有「心得系」的雅號(?),當然國文好、文字流暢會比較吃香,或許有些系所也不會要求修習普通物理、化學、生物,但是無論如何基礎數學、統計仍然是必修的科目。

這樣的分類看起來,第一種科系會比較適合自然組的同學,第二種比較適合社會組的同學,但也只是刻板印象的劃分而已。整體來說這兩種心理相關系還是相似處大於相異處,如果你分數都夠,建議先選你喜歡的學校,然後看看他們的課表中的課目(例如台大心理系要上普通物理一年,東華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要上諮商理論與技術),究竟在學些什麼(搜尋課名),會是你喜歡的內容嗎?(東華系名已修改加入「心理學系」三個字,感謝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所。鯨魚補充提醒)。

大學的時候感覺雖然不明顯 但是如果是為了要考 要往研究所的路前進 那準備念大學部的時候就要先有心理準備

     鯨魚還另外補充一點:東華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應該是少見的諮商+臨床+心理,所以既有上述一般大學心理系的自然組課程(生理心理學),也有諮商臨床相關的實務,加上環境相當優美,對還沒有決定方向的人來說,這裡是一個可以讓你猶豫四年的好地點!

最後,還有一個是「教授」的差異性。比方說,陽明與成大素來以認知神經(大腦的心理學)聞名,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孫頌賢老師有一個愛情研究室、高雄醫學大學的蔡宇哲老師長期研究睡眠心理學等等,每個教授擅長的議題不同,師資、「研究所」的走向也略有不同──但還是老話一句,對「大學生」來講影響較小*。若想獲得進一步的資料,仔細參閱、搜尋各個學校的「課表」

Q2. 學校老師對我要念心理都有點吃驚,大多都認為沒甚麼出路。 我知道其實未來有很多條路,但難免會小小擔心一下。聽到許多長輩們都說心理還是要出國念,在台灣的地位仍然不受重視是真的嗎?是否就是精神科醫師的小助理?

[心理系的出路有哪些?]

關於心理系的出路,大略可以分為「研究型」、「應用型」和「雙修型」三大類,「研究型」大多是待在實驗室進行研究,比較會需要用到高學歷或國外的學歷,「應用型」則還是注重實務經驗,是否喝過洋墨水其實相對不重要。最後,如果你有玩過一些線上角色扮演遊戲你就知道,「雙修型」通常不是有一些資本(家境、學識、背景),就是要先練好其中一型,再副修另一型(想知道心理系的出路,請參考此篇)。

「研究型」大多的出路都是到大專院校擔任教職,也因為這樣,必須讀到「博士畢業」才能當教授,一邊教書一邊做研究寫paper,從腦神經、決策、基因、知覺歷程、人際互動到模型建立等等,都是心理學研究的範圍(也太廣XD,細節請參閱上一篇)。你可以想見會有很多時間都是一個人待在電腦前面分析或做實驗,所以必須要對科學有濃厚興趣,能忍受孤單寂寞,或者至少要有投入一件事情之後就會廢寢忘食的天賦(?)。

「應用型」的職業就比較明顯了,比方說臨床心理師(你適合當臨床心理師嗎?請參考此篇)、(你適合當諮商心理師嗎?請參考此篇)、社會工作師、心理測驗員、心理輔導員人力資源管理(HR)等等。這些行業都是第一線接觸人群,不是躲在實驗室背後看資料、推理論、寫研究,所以對人際互動要有一定程度的敏感性。

「雙修型」的職業比較常見的是心理師(臨床/諮商)在一邊執業的過程中,一邊收集個案資料、進行研究,也就是「主修應用,副修研究」的練法。當然,這類的研究大多還是偏向「效果」取向,對於科學理論的推導著力較少。

主修研究,副修應用比較少見,因為學術界對於研究發表的要求是相當嚴格的,要花很多時間閱讀paper,撰寫計畫,通過審核等等,若要主修研究,光是多唸五到十年的博士就是一段漫長的旅程了,在「應用」上花費的時間也有限,更遑論投入心力去考一張執照,還要天天接個案。

[心理師不是那麼好當的]

至於你說的「台灣心理師的地位仍然不受重視」,我個人的看法比較偏向「是」,但臨床與諮商心理師面臨的問題又有所不同。

臨床心理師因為要和精神科醫生密切配合,有些精神科醫師的確會把臨床心理師當作「衡鑑(測驗)機器」,病人轉過去,希望給出一些診斷建議(推斷個案是什麼疾患)就好,並不期待臨床心理師能作後續的追蹤或心理治療,在醫院裡面也是精神科醫師說話比較大聲,臨床心理師顯得地位低落了些。但我必須強調這看似黑暗的現象會因為不同的醫院、不同的醫師、不同的合作團隊而有差別,有些工作團隊,精神科醫師會和臨床心理師討論治療策略、該用多少心理與藥物介入、是否該改變診斷等等,前述兩者也會和社會工作師、職能治療師合作,找出最適當的資源介入,尋求對個案最有幫助的方式,成為醫院的「黃金四角」。

相較於臨床心理師,台灣的諮商心理師的困境是:目前諮商心理師是趨於飽和的。也就是說「需要諮商的人」少於「現有的諮商資源」。不過這個情況可藉由「點不同的技能」來改善,增加不同心理師間的歧異、多樣性。比方說有些諮商心理師懂星座塔羅,有些走奧修禪學,有些是走的是家族或伴侶治療、薩提爾系統轉化治療,有些走花精或能量治療等等。

不可諱言的,其中有些療法多少帶有一些神秘色彩,療效也不一定有科學證據證實,但相較於冷冰冰地理論與科學,有時候我們的確需要一種更溫暖、更深刻的關懷,加上每個人的傷痛又有所不同,我們才需要嘗試用各種方式幫助這些個案。正因為這些傷是深沉、複雜而難解的,我們更無法期待一個「特效」的療法,一次解決所有人的問題。

Q3. 考心理師執照,是否就有機會在醫院裡實習?那校園呢?

[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社會工作師,差在哪?]

「心理醫生」是一個很模糊的名詞,很多人不知道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社會工作師等等之間有什麼差別。臨床心理師小D曾經給我一個很棒的答案:工作環境。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與社會工作師主要的工作環境是「醫院」,對象是來醫院就診的病患或個案。諮商心理師主要的工作地點是「學校」,對象是有各種困擾的一般民眾。當然,上述四者都可以在一些私人機構工作,如果名氣夠還可以自己開立工作室或診所。如果你想進一步瞭解四者間的差異,請參考這裡

如果你想當精神科醫師,那麼勢必要從醫學院畢業;社會工作師,須畢業於社會工作系、或心理相關「科系」就可考取。如果你想考臨床心理師或諮商心理師,其實念哪一所大學、哪一個科系都可以,重點是你得考上相關的「研究所」,並從該研究所畢業。例如,臨床心理師必須畢業於臨床心理學研究所,或是心理系的臨床心理學組;諮商心理師必須畢業於諮商與輔導、臨床與諮商心理研究所等等相關的系所。

關於各種心理相關「出路證照」的考試資格,請參閱考選部的網站:

(1)臨床心理師與諮商心理師:http://ppt.cc/U9pC

(2)社會工作師:http://ppt.cc/6t_f

(3)心理測驗員與心理輔導員:http://ppt.cc/masr

臨床心理學系(所)通常會提供到醫院實習的機會,而師範體系的諮商與輔導系(所),則是到學校的心理輔導中心、心理諮商中心、輔導室等等進行實習,為期大多是半年到一年。如果你選的學校系名只有簡單三個字「心理系」或是其他複雜的組合,那麼你可能要看該校的課表,是否有提供相關的實習課程(因為不一定是必修)。

鯨魚指出,臨床和諮商心理,都比較偏向是先自救在救人的科系。來到這個科系,要能體察自己、認識自己、對自己的經驗開放。這需要練習,但學生進來最好能有意願、有興趣剖析自己。雖然在大學的時候這種感覺不太明顯,但是如果是往後要考執照、要往研究所的路邁進,那準備念大學的時候就要先有心理準備。

最後,我一定要重申一點:不論你要走的是研究、應用或是雙修,心理是需要滿滿的愛去灌溉的一個領域。如果你唸心理是為了看透人心或是賺大錢,那麼去行天宮地下街拜師學藝,或到士林夜市賣雞排,可能還可以更快達成你的夢想。

*補述,近年來腦造影技術(Brain imaging)日益發達,認知神經科學(Cognitive Neuroscience)已經成為心理學顯學,甚至許多學校新成立了相關的研究所。不過也因為是「顯學」,基本上你讀任何學校都有機會碰到,不一定需要將此條件加入考量。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