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所有文章 » 心理師之路 » 改變觀點的五句話

改變觀點的五句話

自從開始寫Ohlife之後,變得好久沒有寫「你所不知道的臨床心理師」了。
這段時間內真的發生了很多事情,可惜我的小腦袋裡面能記得的事情非常有限。
不過,回首這段時間,來到這裡,改變了我非常多。

別的科室每次開門看到我們,都會覺得我們開心得跟病房裡發作的schizo沒什麼兩樣XD。
我很慶幸,能在這樣的地方和大家一起生活、工作、細數笑容。
有時候我在想,大家之所以在壓力重重、個案爆表時仍可以笑聲不斷,或許得歸功於一些觀點的轉換。

這篇文章沒有什麼科學根據,但是我想要跟大家分享五句我幾乎每天都會聽到的話。
這些話,默默地轉動著我的世界、也連帶帶動了我身邊的人的世界。

1.「這是一個可能,還有一個可能是……或者你也可以……」–多啦A夢

每當我被自己困住的時候,多啦A夢除了會摸摸肚子說: 「真拿你沒辦法」之外,也會附加上這句話。

小花:「會不會其實他根本就不想要做,只是說說而已?哪有人這麼不負責任的……」
多啦A夢 :「這是一個可能,還有一個可能是,或許他希望聽你的看法,這是第二個;或者你也可以去問他要不要跟你一起弄,這是第三……」

這個方法每次都帶我走出思想的陷阱。他平靜樸實的語調,讓人很容易就覺得,原來事情並不像我想像地那麼糟。

但不適用於已經有選擇焦慮的人或時間點。

小花:「好緊張歐,等下就要開始了。這裡面到底放些什麼啊!?」
多啦A夢 :「你可以放一件褲子以便更換,不過也可以不放。還有你也可以放一條毛巾,這樣到時候可以擦身體。還有也可以放…,,,不過也可以不放……」當下我真有一種哭笑不得的衝動。

2.「小花,你還好嗎?要不要休息一下?」–蒼木

有時候疲累是干擾我們清晰思緒的主要元凶。
很多事情,在你精神、情緒好的時候,做起來都很容易。
但是如果精神緊繃腦力耗弱,不但事倍功半,還可能做錯決定終生遺憾。
這時,旁人的這句話就相當有用。

小花:「好煩喔,事情好多,卻一件都不想做。」
蒼木:「你還好嗎?要不要休息一下?來,喝杯茶。這是我新帶來的玫瑰茶喔,要不要喝喝看?」說著就來我旁邊蹲下來應我說話。
小花:「如果可以有240小時就好了,唉。」
蒼木:「 看你好像很累的樣子。你可以歇一會兒再開始阿。」

這句話厲害的地方並不在於它說服我休息(很多時候我也沒有聽話休息,反而開始更賣力工作),而是它有3個效果

  1. 表達注意與關心–我看見你這段時間很辛苦,如果我是你,也會覺得累,也會想休息。
  2. 提供暫停的機會–很多事情很趕沒有錯,但大多數的事不致於趕到連3-5分鐘都無法云出來。有時清清腦袋反而做得更快!
  3. 讓你的注意力重新回到你身上:埋在工作中,我們就迷失了自己了。眼睛都在盯著電腦,腦袋都在顧慮同袍,”休息”兩個字總讓我想到自己的身體,有時候甚至會感覺到身體的某些部位在疼痛。

3.「可是還好你能夠想到這個,不然……就更慘了」–叮噹貓

俗話說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社會比較(social comparison)常常是快樂與悲傷的源頭
這句話常用於決定、或想到一件不太好的結果時。
我們可以想像一件事情的發生有無限多種可能性,用哲學的語彙來說就是平行時空的概念(possible worlds)

當我們做出選擇(或是別人做出選擇),就得連帶負起責任。
或許有時結果並不好(或非常差),但是一定有比現實更糟糕的平行時空。
套一句治療界常用的話是:「不管再怎麼糟,你還是持續在呼吸」

小花:
「我竟然把鑰匙鎖在宿舍…… 」
叮噹貓 :
「可是還好你能夠想到這個,你可以趕快打給你室友請他早一點回來幫你開門,不然他離開放假去就更慘了!」

4.「其實,你沒有必要把別人的責任攬在自己身上。」–小P

送給不知道為什麼,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情的人。
仔細想想你會發現,有很多事情根本不是你的責任,你也沒有必要非完成不可
只是過去的你,一直想被重視、一直在乎別人的看法、一直想要獲得別人的愛與認同,
所以你把別人的任務當聖旨擺第一,將自己的事情擱在最後。

可是,這些人除說句:「我果然不能沒有你唉!」或是「你真是我的救命恩人!」,就再也沒說什麼了。
然後下一次,再用這兩句話,換取你一夜的睡眠。

小花:「可是這樣放著他不管,他好可憐…… 」
小P: 「其實,真的沒有必要把別人的責任攬在自己身上。他們有他們該學會的事情,這次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如果你這次又幫他打點好,反而是害了他噢。」

像小P所說,如果幫了別人卻剝奪了他學習的機會,通常只會有兩個後果:

  1. 每次都是你好心插手,他永遠學不會、不會長大
  2. 所以每次又只好求助於你,形成依賴式的惡性循環。

 

5.「那麼,這樣子好不好……」–小D

我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給建議。但是很多時候,卻忽略了當事人才擁有決定一切的權利,而且,我並無法為他的決定負責。
而這句話的優點就在於,提供了看法,卻也同時保留了對方的自主性。

  • 小花:「我很想幫忙他,但他自己不幫自己,我也愛莫能助……真的很無力耶……」
  • 小D: 「那麼,這樣子好不好,你要不要問問看他,是不是有什麼難言之隱?」
  • 小花:「算了啦,反正問了一定沒有用。浪費時間。」
  • 小D: 「是阿,我覺得可能一開始會沒有用。但是,他至少可以感覺到你的關心啊!」

這五句話並不是什麼溝通聖經或成長關鍵,只是我的一些觀察筆記而已。
每天照三餐覆誦三遍,也不會因此就能快樂成長、聰明學習。

不過或許你也發現了,這些話的共通點都是:

「在肯定對方的現狀下,提供一些可能。然後拋磚引玉,讓他想出更多可能。」

或許你身邊並沒有這些臨床心理師,但是下次當別人的生命遇到瓶頸的時候,或許你也可以用自己的力量,提供他們新的觀點。
更重要的是,在自己陷落痛苦的時候,扮演自己的心理師,跟自己說:

「這些日子以來,你真的辛苦了。你做得很好,只是這次狀況的確非常棘手。不如先停一停,想想是不是還有其他可能性。」

或許,你就可在無力感的荒原裡找到,重新站起來的勇氣。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