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聖誕節好開心噢!」
「開心!」
「明年聖誕節也要一起過喔~」
「同意!」
聽著品冠的〈我以為〉,時光好像倒流回數年前,一起喧囂玩耍的聖誕夜。我們在寒風裡一邊玩仙女棒,一邊等待煙火,累了,就坐在地上唱歌。風很大,很冷,冷得我的鼻子都變成紅通通的,可是我們很開心,快樂得幾乎都要落淚的那種。
可是,就像大多數看似無懈可擊實際上卻又不堪一擊的諾言一樣,幾年下來,這個諾言始終沒有被實現。
有時候我在想,我們究竟想要從聖誕節中獲得什麼?它又滿足了我們什麼?
倫敦大學的Dr. Jeremy Dean(2009)曾回顧過去一系列有關聖誕節的有趣研究來回答這個問題,這邊精挑細選了幾項跟大家分享:
-
如何擁有一個快樂的聖誕節?
我們都希望今年聖誕節的回憶是美好而值得回味的。問題是,究竟要怎樣才能擁有一個難忘的聖誕節呢?過去研究顯示,花大把銀子買聖誕節禮品或吃大餐「本身」並不會讓你更快樂;真正讓你在寒冬中感受到溫暖的,並不是你送了幾張卡片或花了多少錢,而是誰陪你一起度過,而他又陪了你多久。不需要海誓山盟的浪漫約定,不需要雪花紛飛的浪漫背景,有時候,即使是一句撒嬌的抱怨,也能在你的記憶裡留下無比溫馨的痕跡(Kasser & Sheldon, 2002)。
-
什麼是最好的巧克力?
隨著時序更迭,日月變遷,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聖誕節也漸漸轉變為情人節的一種。情人節的時候我們喜歡送巧克力,聖誕節也不例外。可是每次在挑禮物的時候總是舉旗不定,究竟她喜歡收到的是白巧克力,黑巧克力,還是黑白參半的牛奶巧克力?研究發現,不論是什麼巧克力,有收到的人總比沒收到的人開心,可是不論送什麼,巧克力的消耗量並沒有什麼不同(Chan, 2007)。也就是說,沒有公認的好口味,而且,她們通常會很聰明的分送別人或和別人交換--不然變胖明年就沒有愛慕者的巧克力了。
-
當禮物送錯時
當然,有時候我們也會選擇送巧克力以外的禮物。遺憾地是,我們並不Always知道對方喜歡什麼禮物,而且還常常過度地期待對方懂自己要的是什麼。事實上,好的禮物不一定帶你上天堂,可是不好的禮物除了達不到預期的效果之外,更可能增加對方的「負債感」(indebtedness)(Shen, Wan, & Wyer, 2011)。心理學家發現,我們常常給聖誕節禮物添加太多負擔了,因為送「對」禮物通常只表示「你懂我」,或是「你跟我很像」(kindred spirit);可是送「錯」禮物的時候,不禁會讓人懷疑起:妳真的懂我嗎(Murray, Holmes, Bellavia, Griffin, & Dolderman, 2002)?--也就是說,送對的話是應該,送錯的話哩丟災(Dunn, Huntsinger, Lun, & Sinclair, 2008)1。
-
送什麼都好,除了…
幸好,至少有一件事情是確定的--不要送錢。大家都知道收到錢會讓人感覺到很沒有誠意,不過為什麼我們會有這樣的感受呢?我們從小就領爸媽的零用錢長大,長大之後領老闆的薪水生活;小屁孩時過年領紅包,長大之後三節領獎金,這些習俗都讓我們形成了一種印象--通常是權力或位階高的一方會給我們錢。送錢既不能傳達任何有意義的訊息,還更可能讓人誤會你看不起他(Burgoyne & Routh, 1991)。不過,如果對方是拜金男女的話可能就不一定了--即使他無法從中得到真正的快樂(Van Boven, 2005)。
-
如果一定要花錢的話
那就去吃一餐,或是泡個溫泉吧。研究顯示,不論你買了什麼給對方,都比不上一段旅遊或經歷來得美麗(Kashdan & Breen, 2007)。或許,你會覺得有些心疼花這麼多錢去住高級旅館吃大餐,完事之後什麼也沒留下,不過你可以安慰自己,花錢在別人身上,比花錢在自己身上能獲得更多的快樂(Dunn, Aknin, & Norton, 2008)--更何況對方是你深愛的另一半。
-
或者開個轟趴
還有一件我們在聖誕節不得不做的事情--佈置(decoration)。研究發現,好好地佈置自己的家裡、客廳,或是聖誕樹,會讓來造訪的朋友覺得你是一個善於社交的人--不過,如果你每到聖誕節都習慣張燈結綵,花大把鈔票買燈飾、禮物、聖誕樹等等,甚至到了吹毛求疵,失心發瘋,不買手會抖的地步,可能要小心自己是否得了「耶誕佈置成隱症候群」(Christmas Lights Addiction)(Grohol, 2004)。
-
聖誕節的味道與音樂
縱使你不做任何佈置,大街小巷裡仍然充斥著各式各樣的聖誕樹、聖誕襪,聖誕音樂,聖誕老公公還有滿櫥窗的人造雪,當然,還有永遠不會停止的聖誕音樂。每回經過這些商家時,我總是會納悶:「甘有效?」
工商心理學家們對這件事情也很感興趣,於是他們在部分店家裡放置松樹、肉桂和研磨蘋果酒的氣味,部分店家裡播放聖誕節的音樂,有的店家則是放別的與聖誕節無關的味道和音樂。結果發現,要「雙管齊下」才有效--也就是說,得「同時」聞到聖誕節的味道、聽見聖誕音樂,才會增加顧客對商品的喜愛度(Spangenberg, Grohmann, & Sprott, 2005)。
不知道是喜還是悲,我也曾經到過這樣的店裡。
2009年的聖誕節,我和她一起到知名的一間主題旅館共度浪漫耶誕,一腳踏進飯店裡,松子的香味便徐徐飄來,環繞音響也同時傳來一群合音小天使唱著 。老實說,一開始的確是很享受的,就像是置身於北美的耶誕家庭裡一樣。但是當你一邊努力奮鬥的時候,這些音樂卻在你腦袋裡不斷盤旋完全沒有意思要停止的時候,事情可能就不是這麼簡單了。我記得那年,那天,那夜,我一直有一種被一群小朋友監視著辦事的感受。畢竟, 這首歌,是很常拿來測試幻聽的實驗工具(Merckelbach & van de Ven, 2001)。
-
什麼時候說我愛你?
儘管小弟曾經在激情中渡過了如此不堪的聖誕節,做愛還是值得期待的2。最新的研究發現,在不同的時間說我愛你,效果也不同。男人們比較喜歡在做愛前聽到我愛你,女人們則反之(Ackerman, Griskevicius, & Li, 2011)。
Ackerman指出,從演化經濟學觀點(evolutionary–economics),男人們比較喜歡短期的承諾,女人們則更希望看到更遠的未來。在做愛之後聽到他說我愛妳,給女孩一種心理上的安全感,說明他不是只貪圖你的身體而已。不過這些女孩們可能高興得太早了--因為另一項研究發現,雖然男人們總是比較先(也比較常)說「我愛你」,但是他們並不太喜歡說:「我只愛你」(Gonzalez & Koestner, 2006; Harrison & Shortall, 2011)3。
-
聖誕節精神
最後,每年都過聖誕節,可是聖誕節精神(Christmas Spirit)到底是什麼?
Clarke (2007)調查了四百五十位成年人,對他們來說,聖誕節由幾個因素所組成:好人(bonhomie)、儀式(ritual)、購物(shopping)、和一點點的感桑(dejection)4。
依稀記得去年聖誕節PTT的進版畫面是生氣的耶穌:「聽好了!今天生日的是我。你們成雙成對出去吃大餐,還有人準備戰鬥服是怎樣?」。
在耶穌出生兩千多年以後,這個世界逐漸用另一種方式來替他慶生,以閃光點亮蠟燭。例如,陝西一項街頭調查指出,只有3%不到的年輕人知道聖誕節的真正意義與起源(“陝西百萬大學生宗教與信仰問題調查”課題組, 2008),只差沒有問「聖誕節是什麼?可以吃嗎?」。
對於未婚的日本年輕人而言,聖誕節即所謂的「戀愛節」,其中三大要素缺一不可:約會、浪漫、女性至上(引自林家安, 2010)。西方也發現,女性比男性更為重視這些浪漫的節日(Ogletree, 1993)。或許,女孩們透過這個聖誕夜滿足他們當「一夜灰姑娘」的小小希望。
-
第十種可能
其實,我們等待的不是別的東西,而是一種對於寂寞的救贖。
「…在百事蕭條的酷寒裡,一個靜美的嬰孩誕生了。他是死亡中的降生,是黑暗裡的光芒…一切關於希望的符號就這樣在歷朝歷代的符號建構中填積起來。在傳說中,在禮俗中,在歌曲,在擺飾,在飲食的方式裡一點一滴,很自然地人們在各種符號的暗示下,當時日走進這個座標點時,便產生了等待、希望,與人群心靈靠攏的救贖心理。耶誕大餐,耶誕禮物,飾品,在跳脫農業遊牧時代後,我們仍舊需要這些用貨幣交換來的符號來滿足我們…」(華特侯覺, 2003)。
大量的工商與設計研究都指出,這些聖誕節的符號正在一點一滴地滲透我們,改變我們對聖誕節,對伴侶,甚至對自己的看法(Burgoyne & Lea, 1995; Minowa, Khomenko, & Belk, 2011; 舒鵬飛 & 王安霞, 2010; 歐陽巧林, 2010)。
我們透過大大小小的聖誕節活動,買禮物卡片互相贈送,參加不同的Party和擁抱深愛的人等等,看見自己,看見那些愛自己、在乎自己的人,也看見幸福的可能--儘管,這些對聖誕節的美麗想像,有許多都只是想像。
冷風將幾片落葉吹到了街上,倏地又翻進了捷運地下道的入口,被旅人的行李輾過。臺北的街頭還是一樣行色匆匆。
看著霓虹閃亮的櫥窗、街上瑟縮著的情侶,以及準備打烊,將聖誕樹拿回店裡面擺放的店員,我終於想起那年跟她一起看的煙火。
「好美的煙火噢!」她說。
「好像在慶祝什麼一樣。可是又還沒到跨年,為什麼會放煙火呢?」
「可能是為了聖誕節而放的吧。」
「也可能是為了我們而放的噢,嘿嘿。」
「你真的是這樣想的嗎?」她突然認真了起來。
「是阿。在地球的某個角落,有兩個人正在欣賞著專門為他們而放的煙火。妳不覺得很浪漫嗎?」我說,天邊的一顆星星似乎微微地閃爍了一下。
我們一直在聖誕夜裡追尋的,可能只是記憶深處裡的一種感覺。
一種可以被緊緊地抱著不放開,卻又能呼吸地自在的那種感覺。
於是,在禮物、大餐、旅館與Bing Crosby的 之外,聖誕節似乎還有一些可能。
在這些可能裡面,我們試著告別過去那些失去的機會,並學著,把握身邊愛自己的人們。
- 文中的她他為描寫方便故,可視為隨機編排。
- 感謝幾位朋友慷慨分享篇首末的故事,為行文故經些許改寫。
- 所有實驗數據結果,均僅描述平均值,尚須注意個別差異。
[本文同步發表於Woman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