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想把它擦掉……」她一手輕撫著頸間,用一種複雜的表情看著吧檯。
每天中午我都會光顧這間茶坊,然而在情人節隔天,她帶著慘澹的眼神與模糊的眼影上班,遞給我冬瓜茶時,微亂的短髮遮不住脖子與頭髮交界處的褐色吻痕。
「既然要分手,為何昨天還要約我?」她冷冷地說,小麥色的肌膚略過淺色的比基尼線,諷刺著陽光燦爛的整個夏天。
七夕情人節過後的街上,充斥著一股淡淡的憂傷
許多人會納悶著:「為什麼對方總要挑在情人前夕與我分手?」
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歸因。
一種解釋是,儘管一年四季你的伴侶都有可能跟你分手,但因為情人節時刻敏感,
此時分手讓你更感到悔恨,這種感覺加重你的知覺,
殊不知那只是種「平時分手似輕鬆,此時分手傷較重」的錯覺
讓你誤以為「好像情人節特別容易分手」。
另一種解釋是,在關係中沒感覺的一方,
不想要再與對方共度這個戀人才過的節日
(試想像跟一個你已經不愛的人吃情人節下午茶套餐的感覺)
於是忍痛在過節前冒這被你怨恨一輩子的風險,毅然決然提出分手
還有一種解釋是,這個現象是存在的(也就是這些日子附近真的比較容易分手),
不過不是因為日子本身的因素,而是時序恰好走到了這裡。
此解釋比較長,我們分幾部分來看。
在歷年親密關係的研究裡發現一個滿穩定的現象,
那就是我們常常在環境更迭的時候分手
舉例來說,當初你們是怎麼認識在一起的呢?
通常需要一段時間密集的見面、相處,
用「集中學習」填補過去並未參與的彼此的人生
分開(或者說分開的前兆)也是一樣的,只是逆向操作
如果持續一段很長的時間都沒有相處談話,
對方漸漸發現發現生命中就算沒有你,也可以好好的活下去,
生活好像也沒有太大不同,親密感降低(low intimacy)
那麼他跟你之間連結的必要性就會減低了,這也就是俗稱的「膩了」
那麼這跟情人節分手有什麼關係呢?
首先我們必須先了解分手的情境因素
之前曾談過,以大學生情侶為例,分手最常發生在寒暑假結束、剛開學的時候
最主要的原因是如先前提及的
整個暑假彼此的親密度降低了(不再是天天需要見面)
次要的原因是剛開學,新環境與課程一湧現,人常常會疏於經營已經存在的關係,而更費心經營新關係
最常見的就是剛升大學的高中情侶,
腦海裡暑假充滿陽光的沙灘回憶還清晰可見,卻已經要跟這些美好過去說再見
我自己也有這樣的慘痛經驗,萬嘆:「難道我們的感情不抵開學新事物的侵襲?」
因為新學校新認識的人有新的吸引力,
要抵抗這些新奇感的誘惑其實相當不容易,
就像買一隻新手機卻要叫你不要用它一樣
類似的情形也會發生在期末考或大考時
壓力一逼近或者是關係中的一方在自我實現的路途上時,另一方若不能妥善的扮演「不可或缺的支持」角色
那麼結果將會非常糟,因為親密的另一半常「預設」你懂他,或你能支持他(儘管許多時候不是如此)。
這個角色其實相當難當,一方面你又不能打擾到對方認真讀書,另一方面你又必須顯示出自己這個角色的不可取代性
「你最近怎麼都不理我?」
「你說你要考試,我想還是不要吵你好。」
「你不要一直打來,我明天要考試啊!」
「我只是想關心一下你唸得怎樣了……」
「妳不是說睡前可以偶爾不講電話?」
「但我不是說睡前偶爾才講電話…」
不論怎麼做,似乎都會有問題
這其中的拿捏,的確是需要相當技巧的。
在考前寫個加油字條大家都會,系上還會發歐啪糖,有什麼是只有你能夠給對方,
而且對方又很需要,意義上遠遠超過那些碳水化合物和加油字條的?
有這些知識之後,我們來複習一下三大閃光節日
二月十四號 白色情人節 時間在剛開學
七夕情人節 時間在暑假結束快開學
上述兩個節日都恰好在年級或學期更替時候,無法面臨環境變動挑戰的伴侶
很容易在此時動搖而分手
而十二月二十五號聖誕節到跨年這段時間,
很多人彼此承諾隔年的聖誕節還要一起過,
殊不知這是兩人一起過的最後一個歲末
再掰啊你,這時明明不是開學阿!!
但這時間點的確是有類似於開學的特性
除了期末考試壓力之外,在一起一段時間後,
歲末會促使大家反省這一年的「作為」。
「這段時間以來我快樂嗎?」
「我跟他真的適合嗎?」
「這個人是否可靠?」
「一年來的相處,他是否值得我等待、犧牲其他更多更好的機會?」
「我是否還有更多的可能,而不是被對方綁在這關係裡?」
看到這裡就變得很悲哀了,好像今年情人節在一起就是為了明年的聖誕節分手似的?感情真的有這麼脆弱嗎?那些修成正果的人又是怎麼度過這些情境上的危機點的?
Silvia(2009)曾提出一個看法,只有相處時不需特別「用力」 (pay effort extremely)的關係才能維持長久,也能抵擋這種時序情境得考驗。換言之,如果在一段關係中你常常擔憂會失去對方(實際上就是anxiety attachment的人),時時想討好對方怕對方傷心難過,一直試圖改變自己去適應對方,通常會落到「為什麼我這麼愛你,一直為關係努力,你卻已經不愛我了?」的下場,然後再怨嘆與遇人不淑,當初看走了眼。
人格心理學家傾向相信,人有一叢穩定難以改變,跨情境一致的特質
所以當你決定跟一個人在一起的時候,
必須確定雙方都能接受彼此80%以上的特質(不論優缺)。
你必須有心理準備,即使對方再怎麼說「我可以改」,那改的機率依然是微乎其微;相同的你也一樣,你無法一直一直地削足適履,等你削到剩骨頭時,才回頭驚醒當初自己怎麼這麼笨,還是比較喜歡本來的自己。
「你們為什麼可以交往這麼久啊?」
「因為我發現,我跟他在一起的時候不會有壓力,能表現真正的自己。並且,我持續的看到他的優點。」(Bear,2009)
大家似乎都知道唯有自然地相處才能長久,因為我們無法一輩子演戲或弓(ㄍㄧㄥ)在那裏。
最後用一個比喻來總結一下這篇的觀點
關係就像一顆蛋,我們彼此都是拿蛋的人,
雖然每顆蛋可以承受的壓力不同,
但如果我們疏忽,被週遭拉走太多注意力,
一不小心蛋就會落地;
反之,如果我們過度小心,握得太緊,一樣會碎得滿手都是;
我們一輩子都在尋找可以吻合我們手的力道的蛋,
可以讓我們自然地捧著又不至於碎落的蛋,
而那些能持續維持良好關係的人,
若不是恰好在一開始就選定了一顆和合適的蛋,
那就是用心地去體會並不斷調整自己持蛋的力道的人們。
快開學了,多花一點心思在彼此身上,一起撐過開學分手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