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陽光普照》:你也是永遠都達不到父母期待的孩子嗎?
這是一部非常深的電影。如果你曾經不斷被拿來和兄弟姐妹比較,或者是覺得無論如何都沒有辦法滿足家人的期待,那麼在這部電影裡,你會看到你自己⋯⋯
這是一部非常深的電影。如果你曾經不斷被拿來和兄弟姐妹比較,或者是覺得無論如何都沒有辦法滿足家人的期待,那麼在這部電影裡,你會看到你自己⋯⋯
你是這樣的人嗎? 「明明日子過得好好的,為什麼內心卻總是感到空虛。」 別人都說你是多愁善感、想很多的人,也有人(比較委婉地)說你心思細膩、善解人意,但你多麼不想… Read More »讀《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用你的方式,和空虛共處
你了解你的父親嗎?或者,你覺得自己根本就是一個沒有父親的人? 前陣子力州導演找我去看他拍了10年的紀錄片《紅盒子》,我從影片中段就開始哭得唏哩嘩啦,儘管我並不特… Read More »解析電影「紅盒子」:一輩子活在父親影子下的人
最近在上榮格,所以開始看過去的一些童話、神話、還有對我們來說很重要的故事,結果找到了這個!(千奇百怪的世界~藏著太多地奧妙~)
關於這個《新十二生肖》,我以前看都覺得很蠢,貝瑪好不容易收集了12個生肖,沒想到全部被魔王打死了,然後最後她用哪一招「大日如來佛光普照」 就直接幹掉魔王。
那為什麼不早用這一招呢?
其實如果把整個故事看成是一個「大夢」,或許裡面的每一個生肖角色、都代表一個人內在的不同面向,膽小奸詐的自己(耗子)、固執忠心一個極致的啞巴(狗)、驕傲不可一世的龍種等等⋯⋯,甚至連貝瑪都有可能是內在的一種力量(我猜應該是self),她試著讓不同面向的自己可以整合團結起來 — — 其中當然也包含了代表邪惡的蛇姬和魔王。
有一句大家可能都很熟悉的話叫做 「魔王,你贏了!」
現在想想或許有別的意思 — — 當你承認內心黑暗面的存在,並且不再抵抗的時候,這樣的一種允許、反而能夠換來一種自在和坦然,光明的一面就會慢慢長出來,如來就會出現了(無限腦補中XD)。
我記得巴哈上流傳一個結局的詮釋很厲害(這裡),意思是說這些生肖們就像是祭品一樣,全部獻祭出來之後,才能召喚如來佛祖(所以一切都是貝瑪的陰謀啦!)
不過,如果從神話或者是煉金術分析的角度來看,我的想法是,所有的角色都死了(就連貝瑪自己也跳下去洞裏了),卻也因為這樣的死亡,最後才能重生。
寫著寫著突然想到,今天我的心理師跟我討論到改變的困難。圖案裡面的黑色小人是我目前的狀態,還在抗拒改變中。如果要往前進,得突破舊有僵化的狀態,會失去一些東西,但也會昇華成新的東西。
從煉金術[1][2]與英雄之旅[3]的角度來看,改變之所以不容易,是因為當我們要做出改變,勢必內在的某一部分會跟著一起死亡。這個「死亡」可能是某種習慣、可能是某段關係、可能是要離開某個地方、也可能是要放棄某種執著。如果我們逡巡不前,維持現狀,就可以用某一種行屍走肉的方式活著,但就會繼續受到陰影的籠罩支配。
只有經過某種程度的死亡,才能夠召喚新生。
當然,要做出這樣的犧牲,勢必要有非常大的勇氣,所以這一趟旅程,也是貝瑪聚集勇氣和愛的旅程(好啦,這樣想就比較不會那麼腹黑了),換句話說,在改變的過程當中或許我們沒有辦法太急,唯一能夠做的事,就是從身邊的人當中持續獲得支持和關愛。
就像先前大家瘋傳的簡報一樣,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的時區,每段故事也有他的自己旅程和時間,沒有人會白白浪費,也沒有哪一個部分的自己,會白白的死去。
你最不敢踏足的洞穴中,藏著你所尋找的寶藏(The cave you fear to enter holds the treasure you seek. )──Joseph Campbell
雖然,也沒有人能夠預料,下一刻會有什麼阻撓,但在極大的痛苦和阻撓之中,或許也蘊藏著機會翻身,向死而生。
課堂上,我以五月天的「諾亞方舟」作為引子,接著問幾個十四歲的孩子這個問題,我想知道對他們來說,那些才是重要的人?又想在末日的前夕,對這些人說些什麼?大體來說,三百多個小朋友中的答案大概可以分成三類。
七夕情人節剛過不久,我曾經掐指一算,如果把整年內情人們可以巧立名目(?)慶祝共度的節日一起算進去的話,我們一年至少要過八個「情人系」的節日。夭壽骨!一年也才不過十二個月,為什麼我們非得過這麼多次的情人節?這時突然腦袋想起以前我老闆曾說過像這樣的話:「越是難達成的事情,我們越是常掛嘴邊祝福。」
「我已經不相信愛情了。」幾次傷人與受傷之後,我悠悠地說。「就相信我一次嘛!你是要一個人繼續孤單地逃避,還是跟我兩個人一起想辦法?」一開始時,我承認我是被她這句話打動,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給我們兩人一個機會,也因為這句話,我們從不敢觸碰到默默牽手。
「沒想到我竟然輸給了回憶」你說。 然而我說,真正能贏得了回憶的,往往,只有回憶本身…… 故事是發生在1996年秋天的某個小鎮上,關於一個胖胖的男孩。 通常這種故… Read More »在廟與廟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