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所有文章 » 社會心理學 » 傷心的人為什麼愛聽慢歌?

傷心的人為什麼愛聽慢歌?

雖然五月天勸告我們,傷心的時候不要聽慢歌,可是很多人還是邊聽慢歌邊落淚,一邊傷悲一邊按下replay,這些人腦袋到底有什麼問題?

當我們情緒失落,尤其是經歷分、離別或等關係破碎的時候(interpersonal loss),我們會尋求一些替代品來填補這些失去的部分,從、音樂、藝術等各種美的事物中尋求陪伴和療癒。

換言之,來自星星的都敏俊的一個吻、那些年裡面你我和柯景騰都沒有追到的那個女孩、胡夏一起的大雨、說好卻最終沒有做到的幸福等等,好像都陪伴了我們裡面某塊殘缺,不過那塊,究竟是什麼?

在人際失落的情境下,我們傾向能同理我們難過的朋友(而不是嘻哈打鬧的朋友),聽與我們情緒一樣悲傷的歌(而不是快樂的high)原來我們一直在找的不是快樂,而是一個懂你、願意陪你一起悲傷的人。

如果這個人曾經出現又不幸消失,悲傷慢歌或愛情悲劇就是另一個選擇。因為它們懂你、戳中你、反映你的傷悲、和你一起流淚,然後彌補,你心裡原先需要連結的空缺(need to bond)

好,現在我們知道傷心的人「愛」聽悲傷的歌,那聽完之後真的有變好嗎?(詳細實驗)

在這裡,我們可能要重新定義一下什麼是「好」。所謂好了,或許並不等同於快樂。

前幾天我念時的哲學系教授在臉書上問大家一個思考實驗:「如果有一個機器,可以讓你享受這世界上最快樂愉悅的感受,而且這個感受的強度永遠不會減退,你願意終生連結到這個快樂機器嗎?為什麼?又為什麼不要?」

當下我是的,但是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猶豫。不過讀了這一系列之後,心裡好像有什麼逐漸明朗起來。或許,貫徹快樂不聽慢歌只是一種選擇,但我們終生追求的不只是快樂,而是更多的選擇,更多的可能。

面臨失去所愛的巨大悲傷,我們要的從來不是一個可以瞬間貫徹快樂的方法,而是一個能看見過去的回憶、接住悲傷過去的歌曲,陪伴自己一點一滴,並發現這段關係中,其實曾經美麗(Aesthetic)。當我們終於能從他的背叛中看見他還是不錯的,終於能瞭解所有的泛黃,都有它泛黃的理由,終於聽見下雨的聲音,然後發現大雨過後,還有彩虹,他的離開或許還是沒有答案,但或許你會開始承認,自己不是怕失去,而是怕一個人,然後慢慢地找到,屬於各自的前程。

 

g 本文節錄自│【CASE專欄】傷心的人真的別聽慢歌嗎?

 

返回頂端